歷史 觀塘

觀塘區古今傳奇

Text | LEUNG Ping Wa
Photo | Hulu Culute, ISD

觀塘區西接黃大仙,北抵飛鵝嶺山麓,東迄鯉魚門,面積一千一百多公頃。包括彩虹、牛頭角、觀塘、順利、秀茂坪、藍田、油塘、鯉魚門,人口約七十萬。歷史可上溯至宋朝。

新中國成立前後,大量難民湧至,山坡之上盡是寮屋。觀塘開始發展為工業區,成為全港首個衞星市鎮,也是出現第一個區議會的地區。

往昔觀塘

舊稱「官富」或「官塘」(官府鹽塘),源於南宋鹽場「官富場」。1950 年代改稱觀塘。

1950 年代前,觀塘仍未怎樣開發,牛頭角至油塘灣仍是荒山連綿、人口稀疏。居民以打石、農業、養殖業、陶瓷業、火柴製造為主。

1950 年代,港府在觀塘道以南填海,發展為工業區,而以北的山坡則建為住宅,為工人提供住所。商業及服務中心設於裕民坊。

傳統行業

歷史上觀塘區的傳統行業,有製鹽、打石最為重要。打石曾是觀塘地區的主要工業活動和經濟命脈,集中於四山地區(包括牛頭角、茜草灣、鯉魚門和茶果嶺),興起於十九世紀初期,至1967年日漸式微。

日佔時期 

1941 年12 月,英軍與日軍於魔鬼山進行攻防戰時,留下不少劇戰的痕跡。英軍投降後,日軍按人口把香港劃分為二十八區。觀塘歸入「啟德區」。鯉魚門、茶果嶺有不少游擊隊員潛伏和活動。

教育發展

早期教育以私塾和「義學」為主,如茜草灣天后宮的四山義學,1952 年在茶果嶺重建為四山公立學校。1946 年,鯉魚門區海濱學校建成。1960 年代,區內出現了不少天台學校。1970 年代起,港府建成不少擁有獨立校舍的中、小學校。

交通發展

早期以渡輪為主,來往筲箕灣、鯉魚門、茶果嶺與觀塘等地。陸路方面,1960 年代前,主要幹線為牛頭角道,1962 年觀塘道幹線建成。

1975 年地下鐵路觀塘線動工,1980 年2 月12 日落成延伸至中環的路線。1989 年,東區海底隧道、地鐵藍田等站相繼完成。1991 年觀塘繞道通車,區內交通更為完善。

地名由來

牛頭角

牛頭角是位於九龍灣和觀塘灣之間的一個海角,狀如牛角得名。1

鯉魚門

鯉魚門水道礁石甚多,個別礁石更和鯉魚形態相似。因以得名。 

茶果嶺

四山公立學校後面有個渾圓的小山丘,很像茶果;此外,這裏有很多樹葉可製作茶果的血桐樹,因此得名。

茜草灣

往日長滿海草,客家人稱為「茜草」(音「舍摷」),故名「茜草灣」。

魔鬼山

本名黑山、雞婆山。

明清時期有海盜盤踞,劫掠商旅,故名惡魔山。二十世紀初,興建炮台,有炮台山之稱,現多稱為魔鬼山。

牛池灣

其得名據說是因為牛池灣村附近有一個大水池,形狀如一隻在水中的牛。

藍田

是產鹽區的一部分,原稱鹹田山。不雅,港府採古書「藍田山出美玉」之句,1970年改名為藍田。

油塘

1947年亞細亞石油公司購入近茶果嶺的土地興建油庫;1954年又購得今麗港城一片土地擴建,這裏遂命名為「油塘」。

秀茂坪

因山上長滿蘇茅草,故名蘇茅坪,發音極像掃墓坪。令人忌諱,故改名秀茂坪。

古蹟與風俗

觀塘區內有不少歷史建築,如建於二百年前的「三山國王」廟、可能建於乾隆十八年(1753 年)的鯉魚門天后廟,早年位於茜草灣後遷至茶果嶺的天后廟,為抵禦日本侵略的魔鬼山炮台等。

區內有幾個重要的節慶風俗,如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農曆七月十四日的盂蘭節、農曆八月十六日的齊天大聖誕等, 都吸引大量市民參與慶祝。

戰後發展

1950 年代起,觀塘發展為工業區,吸引大量潮州、鶴佬、客家人入住。同鄉形成守望相助的社會特色。但居住環境惡劣,治安欠佳,一度被稱為「紅番區」。 

填海造地

1950 年代初,港府選擇今觀塘道以南填海,發展工業。第一、二期工程於1956 年開始,1959 年完成,造地三十三公頃,包括現時觀塘道、創業街、海濱道及駿業街一帶。1959 年,第三期於九龍灣東部展開,1967 年完成。街道命名不少都含有工業的味道。

工業發展

1970 至1980 年代中,觀塘道以南成為香港規模最大的工業區。工廠林立,如五金、成衣、電子、塑膠、假髮、日用品等。新興產品如音響、電視、電腦等。期間中國推行改革開放,很多廠商與沿海地區貿易、交流和合作,刺激國內和本港經濟急速發展。

當時觀塘工業就業人數佔全港三分之一,電子業二萬二千人,紡織業一萬八千人,塑膠業一萬人,五金製品行業六千人。政府為安置寮屋居民和龐大工業人口,建成牛頭角上下邨、藍田邨、秀茂坪邨、順利邨等公共屋邨。

木廠及造船業 

1960 年代,油塘灣的宏德、中華等造船廠陸續出現。鼎盛時約有二十六間船廠和木廠之多。1980年代,香港面對中日韓等國的競爭和經營環境惡化,船廠和木廠紛紛結業。

工人待遇

工業發展初期,童工普遍。工人工時長而薪金低微。踏入1970 至1980 年代,工廠數量大增,為挽留工人,須加薪及改善福利。

環境污染

工業發展為香港帶來經濟增長,亦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問題。1960 至1990 年代間,不少工廠將工業廢料隨便排放,造成污染,對市民健康帶來影響。

工業式微 

1978 年中國「改革開放」,珠海、深圳、汕頭、廈門成為經濟特區,開展加工工序、合資經營、小量獨資經營等模式。加上本港勞工法例日益嚴格,工業行動活躍,廠房售價及租金急升,金融和服務業等興起,急需人手,令廠商成本愈來愈高,香港廠商將廠房內遷蔚然成風。 

1970 年製造業總產值在全港生產總值中佔30.9%,1980 年代只有22 至24%。製造業在全港總就業人數比率,從1980 年46% 下降至2002 年不足10%,可見香港工業日漸式微。 

轉型商貿 

位於九龍灣及觀塘的工業用地,在2001 年改劃為「商貿」用地,容許將工業樓宇用作辦公室用途或改建為商業、辦公大樓、商舖和酒店。除不少中、小企業進駐外,設計師、音樂人、藝術家、收藏家,紛紛在老工廈開設工作室和商舖,形成一個多姿多彩的創意文化商圈,為觀塘注入新動力。大型購物中心APM 及MegaBox 是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而MegaBox 對面的零碳天地是一個實驗項目和園林區,展示零碳建築的潛力。

1998 年初,土地發展公司(即今市區重建局)提出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2010 年代,開始裕民坊的重建。

發展機遇

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

啟德機場遷走、製造業北移,觀塘留下大量空間。然而,香港金融及服務業持續興旺,港島的商業中心區已無法應付優質寫字樓的需求。2

特首曾蔭權於2011 年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起動九龍東」計劃,將九龍東的啟德發展區、九龍灣商貿區及觀塘商貿區轉型為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以維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長遠發展。

起動九龍東

2012 年成立「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提出十項主要任務,包括改善海濱道旁的海濱地區、改造敬業街明渠為「翠屏河」、改善九龍灣及觀塘的行人暢達度等,以改善區內環境。

啟德發展計劃

2009 年3 月,港府在啟德機場舊址推展龐大的「啟德發展計劃」,要建成一個「維港畔富有特色、朝氣蓬勃、優美動人及與民共享的社區」。

總面積超過三百二十公頃,將建成四萬九千九百個公私營房屋單位。約有二百萬平方米面積作商用和辦公室用途。加上觀塘及九龍灣商貿區的一百六十八公頃土地,九龍東可成為香港另一個核心商業區。

智慧城市試點

政府在2015 年《施政報告》提出以九龍東為試點,把香港建設為智慧城市。因應區內情況,推展八個概念驗證測試,如「智慧人流管理系統」、「按個人特性及喜好提供的行人導向」、「實時道路工程資訊」已於2019 年中完成,其餘的如「能源效率數據系統」、「多功能路燈」、及「實時道路工程資訊」等仍在實驗,預計2020 年底完成。 3

總結

觀塘區正朝向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的方向發展。漂亮的商業大樓愈來愈多。然而,觀塘的歷史沒有湮滅,工業區拚搏創新的基調,面向廿一世紀,注入新的內涵,令此區具備新舊共容、中西結合的特色。

現時,啟德發展計劃、裕民坊重建計劃如火如荼,油塘灣綜合發展區的推動、安達臣、茶果嶺一帶住宅樓宇的相繼落成, 觀塘區將會出現全新的


1「香港全圖」,《香港年鑑》(1950),《華僑日報》出版。

2 起動九龍東網頁,「起動九龍東辦事處」背景:https://www.ekeo.gov.hk/tc/about_ekeo/background.html

3 https://www.ekeo.gov.hk/tc/smart_city/index.html

1967年興建的牛頭角徙置區,旁邊有淘化大同工業村,近海邊仍見不少小型維修船廠和寮屋。

位於坪石邨旁三山國王廟。

啟德一帶早年建有不少房屋,未來會有不少具規模的發展項目。

茶果嶺天后廟仍見香火鼎盛,反映居民的傳統信仰。

今天的茶果嶺,仍見不少搭建的寮屋和石屋,相信不久將來這裏會有新發展。

魔鬼山炮台保留了不少昔日遺蹟,假日吸引了不少遊人到此一遊。

早年三家村村民以打石維生,後來發展成今天以海鮮和飲食招攬遊客的地方。

1950年代,觀塘南進行填海,政府銳意將其發展成香港最大的工業區。

1960至197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帶動不少本地工人就業,令經濟消費迅速發展。

電子業曾是本地重要工業之一。當自行開發之前,替外商組裝加工是必經階段。

1980年代,隨著中國開放,不少本地工廠北移,今天只剩少數傳統工業仍然運作。

近年為配合經濟轉型,不少工廈拆卸變成大型商廈。

配合鄰近啟德發展計劃,政府提出將九龍東作為試點發展成智慧城市。




其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