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 灣仔石水渠街
建成年份 | 1920年代初
評級 | 一級歷史建築
文字 | 陳天權
圖片 | 黃偉傑
刊於2018年
藍屋
香港曾經滿街都是幾層高的唐樓,隨著城市發展,拆一座少一座,現在愈來愈珍貴了。石水渠街72至74號A,連同附近慶雲街2至8號,及景星街8號是灣仔少數尚存的唐樓建築群。它們原本平平無奇,只因政府在1990年代翻新石水渠街三幢唐樓時將之髹上藍色,「藍屋」之名由此而起,令它變得不一樣。
藍屋四幢樓宇建於1920年代初,原址曾有華陀醫院(又稱華陀廟)。樓上設有鏡涵義學,為街坊子弟提供免費教育。最高兩層為一中書院校址,是戰前灣仔唯一教授英語的私立學校。兩間學校均在戰後停辦,轉為住宅用途。
黃飛鴻徒弟林世榮的侄兒林祖,1960年代在華陀廟舊址創立武館和跌打醫館,原有的「華陀醫院」石匾和石對聯被招牌遮蓋了。林祖次子林鎮顯後來使用舊館,現由林鎮顯妻子打理,此處對武術界有重要意義。
藍屋盛載了許多歷史故事,價值最高,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附近慶雲街一列四幢樓宇同樣建於1920年代,外牆髹成黃色,人稱「黃屋」,為三級歷史建築。景星街8號的一幢樓宇在1957年建成,人稱「橙屋」。
2009年發展局將藍屋建築群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供非牟利機構申請活化。結果由聖雅各福群會聯同三個團體以「We嘩藍屋」為主題獲選,實踐「留屋留人」的保育項目。
建築群共有九個地舖和三十二個住宅單位,其中兩個地舖和八個住宅單位留給不願遷走的舊用戶使用,另有十二個住宅單位公開招租。地舖分別用作灣仔故事館、食肆和社區經濟互助公所。公眾除了進入地舖外,還可報名參加導賞團參觀頂層一個展覽舊物的單位,從而體驗昔日唐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