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長洲

長洲歷史

文字 | 沈思
圖片 | 文化葫蘆、 沈思、香港政府檔案處、政府新聞處

長洲面積二點四六平方公里,人口二萬多。長洲之名,最早見於明朝萬歷年間編的《粵大記》。其得名,據清朝嘉慶廿四年(1819年)編的《新安縣志》載:「長洲:在急水門外,大奚山南,長十餘里,商賈多聚於此。」

長洲的開發,應是清朝乾隆年間,據長洲《黃氏族譜》所載,在清初「長洲荒地,係海外孤洲,荒熟無定」,在黃氏租墾長洲後,才吸引不少漁民及商人在此貿易、居住,並設立「長洲墟」,清朝同治九年(1870 年)粵海關在島上設立分關。光緒四年(1878 年)這裏已是:「向來商客貿易於斯,有二百餘戶,頗稱利藪」。

1898 年,英國租借新界時,已有人口五千人居住。但是1921 年與1931 年的人口統計仍是五千多人,增長不大。

由於長洲是珠江口外最大的漁港之一,長洲早期的造船業及漁具業十分蓬勃,據說全盛時期共有二十四家船廠、修船廠、槳櫓廠等。在1960 年代後期,香港輕工業發展蓬勃,使長洲小型工廠亦盛極一時,但隨著時代變遷,很多傳統行業已趨式微。現在以旅遊業為主。

黃維則堂與長洲

清乾隆年間,新安縣北頭的黃維則堂,向縣府申請「承墾長洲執照」,獲得管理長洲及香港部分海域的管理權。

1898 年,英國租借新界後,香港政府延續了黃維則堂的管理權,再以七十五年為批租期,由黃氏管理長洲土地。1905 年,更訂立了官地租約,使該堂成為長洲九成私人土地的註冊業權人。

1995 年,當時的立法局通過《集體政府契約(長洲)條例》,香港政府向該堂補償一筆款項,把集體官契權收回,終止了黃維則堂的管理權。

長洲黃維則族譜。

這是1898年前的長洲清朝稅關和洪聖廟。

百年前照片所見的長洲北帝廟,已甚具規模。

長洲界碑的故事

1894 年間,中國南方流行鼠疫,導致香港二千多人喪生,此後鼠疫成為香港風土傳染病,近三十年間導致香港超過二萬人死亡。

歐美教會的外籍人士,很早便在長洲島生活和傳道, 香港政府為控制鼠疫等傳染病, 欲使其地成為衛生區, 在1919 年, 發出一條「No. 14 of1919」法令,政府在島的東南部劃了一條界線,並豎立了十五塊界石,把混雜的長洲墟與居住區分隔,規定若要在界線的西南部居住,必須向政府申請,這樣無形中成為了「種族分隔」的措施。這個法例,直至1946 年才廢止。昔日的界石,大部分至今仍存。

1970年代的搶包山場面震撼,居民盡情攀爬沒有任何安全措施可言。

五、六十年代,長洲仍是一個漁港。

長洲的石刻今天仍是保留完好。

近十多年的長洲太平清醮已成為旅遊盛事,四處人頭湧湧非常熱烈,為商戶帶來收益。

長洲剿海盜的故事

民國初年,廣東南部沿海及珠江流域的海盜活動十分活躍,香港是大商埠,故為海盜劫掠的首要目標。

1912 年,長洲警署便受到五十名海盜襲擊,令到一名印度籍警佐,兩名印度警員殉職,擊斃兩名海盜。此事件後,香港政府馬上斥資在山丘上興建新的警署,加強保安,防禦海盜的肆虐及襲擊。

1913 年11 月9 日,長洲警署正式啓用。這座建築物現在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它是香港政府現存仍用作原本用途的最古老建築物之一。

經過翻修後的長洲醫院。

法定古蹟

長洲石刻

在東灣華威酒店對下。石刻是三千多年前的青銅時代文物,與香港、澳門和珠海發現的石刻同類,由數條曲線環繞著小凹槽的兩組紋飾刻成。

二級歷史建築物

長洲警署

長洲荔枝園91 號

長洲荔枝園92 號

長洲荔枝園93 號

長洲長洲灣中興街洪聖廟

長洲大新街18 號

長洲官立中學舊座

長洲官立中學管理員宿舍

三級歷史建築物

新興後街長洲戲院

長洲方便醫院

長洲醫院路長洲醫院

大新後街233 號

長洲大新後街234 號

長洲大新後街242 號

長洲大新後街233、234 及242 號的閘門連圍牆

西灣天后宮

長洲南氹灣思高路21 號慈幼靜修院

長洲西灣永勝堂主樓

長洲西灣永勝堂廚房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長洲太平清醮

風之后李麗珊是長洲居民,為香港於1996年奧運取得風帆賽事首面金牌。

玉虛宮內香火鼎盛。




其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