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油蔴地老店的人情味

找尋油蔴地老店的人情味

百多年來,油蔴地都是傳統的華人社區,商業活動頻繁,加上早年的佐敦道碼頭和巴士總站,成為了九龍半島的重要交通樞紐。而上海街作為南北貫通的主街道,兩旁商店林立,提供了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外,同時亦帶動不少區外的市民前往購物。「上海街旺過彌敦道」經常從老一輩的街坊口中聽到。尤其在六、七十年代,可說是一個時代的寫照。

今天的油蔴地仍然充滿老香港特色,這種文化味道除了來自保留了的中西式舊建築外,更是來自不少今天仍在經營中的老店。這些老店大部分已經營業數十年以至百年,扎根社區,服務居民,本身承載了不可磨滅的社區記憶,確實是社會珍貴的文化資本。我們有幸認識到他們,聽過他們背後的故事,記存了不少人的辛酸和血淚,也有不少歡笑與喜樂,構成一幅又一幅的精彩絕倫的香港風情畫。

我們誠意邀請大家到訪這些老店,跟店主來一次傾談和欣賞老店的美學,感受那份久違又溫馨細膩的人情味。

家和萬事興 

店名:鏡明相框玻璃

地點:上海街一一一號地下

創辦年份:一九二七年 

陳氏家族繁衍數代人,大哥陳漢興是家族族長,大小事務由他辦理主事,正所謂家和萬事興,陳老太膝下九名子女,都是善良老實的好人,早年陳父管教嚴厲,子女豈敢不從,其樂於助人的性格,也深深感染到下一代,家人都樂於義務幫忙街坊社區,因此為人樂道稱許。 

鏡明早於二十年代已經扎根上海街,從大哥口中所說的上海街歷史故事,更是歷歷在目,趣味盎然,兄妹們都稱他是無人不識的「上海街歷史通」。兄弟同心,何止斷金,更是將家族福澤延續流長下去。

**攝影師吳文正X鏡明相框玻璃

將老店變成攝影畫廊,展出攝影師十多年來記錄油蔴地老店的黑白相片。

 

泗祥號 -隱世歷史達人

店名:泗祥號

地點:油蔴地新填地街一九六號

創業年份:一九二O年或之前

眼前的是泗祥號掌門人-何國標(Louis)蓄著平頭裝加上白襯衫,表面上是一位老實平凡的街坊木匠,平日見他收起笑容專注辛勤鋸木,原來背後卻是一位業餘的民間歷史愛好者,對本地社區歷史掌故更是瞭如指掌。

話說回頭,泗祥號最初是製造船上用具—律囉的專門店,所謂律囉就是木製滑輪,供繩索拉扯起落貨物或船帆之用,早年的漁船更是無律囉不成。時移勢易,律囉的需求下降,老店也需轉型維生,卻仍然堅守「本業」,以製造木製品為主,例如冷氣木圈、電錶板等。近來Louis更被委託製作拍賣行的木槌,靠著多年的巧手和專業技能,憑相片就做出精美的木槌,令客戶讚賞不已。

**藝術家鄭志明 X 泗祥號

童年成長於油蔴地的鄭志明,以回憶中的麻雀館聯同店主Louis巧手製作別開生面的作品。

  

和盛金行 -金光燦爛耀百年

店名:和盛金行(前稱胡和盛)

地點:油蔴地上海街二O一號,一九六九年搬到現址

創業年份:一八九二年(清光緒十八年)

和盛金行相信是上海街僅存的其中一間百年老字號,由東華三院前總理胡寬創辦,轉眼經歷百年變遷,見證了油蔴地上海街的流金歲月。今天已交由親戚張泉海打理。據張老闆憶述,六、七十年代是上海街最興旺的日子,街頭到街尾都擠擁得水洩不通。「嗰陣時上海街真係旺過彌敦道。」由於早年油蔴地避風塘的關係,水上人成了他們的主要顧客,有閒錢就購買金器保值。

時至今日,整條街只剩下數間金行,跟八十年代高峰期的四十多間,不可同日而語。店中更有四位資深店員坐陣,恍如「四大天王」,殷勤有禮接待每一位顧客。「唔少舊客兩三代人嫁女娶新抱都來幫襯,好長情㗎。」張老闆說來仍是感到高興。

 

成昌錶行 -時光流逝人情在

店名:成昌錶行

地點:油蔴地上海街三五五號地下

創業年份:一九六O年

時光流逝,在古舊的氛圍下,凝聚在成昌錶行那超越半世紀的歲月中。年逾八十的吳漢輝默默守在櫃面上,偶爾在其小小的工作檯平心靜氣,專注修理顧客拿來的腕錶。縱使是一隻平平無奇的機械錶,吳老闆也會全神貫注發揮他的專業精神,務必將損壞的腕錶修妥為止。

回想數十年的光景,在油蔴地還有避風塘的時候,水上人是他的主顧,他們尤其鍾情防水錶。八十年代中國開放,不少人專程來購買大量手錶北上「走水貨」,其時成昌生意滔滔,奈何好景不常,加上科技發展,電子錶早已取代傳統機械錶。近年生意早已大不如前。但吳老闆仍堅持一貫服務街坊的精神,每日準時開舖,恭候每一位客人的到來。

 

郭記木器雕刻 —六代雕刻世家

店名:郭記木器雕刻

地址:油蔴地新填地街一五八至一六O號

創辦年份:一九八五年

郭記木器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已在油蔴地經營,雖然日子不算最長,但郭氏家族的技藝原來已家傳六代,絕對稱得上是木刻世家。

言談間,知道郭氏兄弟家鄉浙江東陽是中國著名雕刻之鄉,兄弟倆自小受家族父輩薰陶,早已掌握雕刻絕活,後隨父親來港創辦郭記,承辦木雕刻業務,大至巨型招牌、立體龍柱,小型各式各樣的神像、神主牌等。近二十年為減輕成本,加上地方有限,工場已搬到國內,香港只作一些較仔細和小型的製作。

 雖然面對神像木刻業日漸式微,郭一邊師傅仍有其見解,「總之仲有人拜神,我哋就仲有得做啦。」對此門傳統工藝的未來仍然充滿信心。

**藝術家朱卓慧 X郭記木器雕刻

傳統的觀音與天后是民間的神祇和信仰,都啟發朱卓慧以紙雕藝術重新展現出來。

  

天然漆油—順應天然 人優我專

店名:天然漆油

地址:油蔴地上海街二十九號

創辦年份:一九六二年

第二代主理人區炎光談及父親創業的經過,眼神中不禁流露出敬佩的神情。父親四十年代來港,在同鄕介紹下,先後在大新和英昌漆油公司打工,由於工作表現出色,得老闆賞識,短時間從打雜升為主管。默默耕耘多年後,學懂不少業內的經營知識,為自己創業打下基礎。

時至今日,天然既批發民用和專業油漆,更為顧客提供專業的意見,務求提升自己在行業的地位,將專業層面帶到更高境界。今天區老伯早已退休,閒時也會回老店看看,區炎光也積極培養兒子接棒,期望承接上一代的理念和心血,繼續順應天然,發揚光大。

 

秤的博物館 

店名:利和秤號

地點:上海街三四五號檔口

創辦年份:三十年代 

年近八十的何太,整天守著父親留下這個「牆邊檔」的祖業之餘,更希望將這種中華文化延續下去。「移咗民嘅人都買返去俾下一代睇吓呢啲中國舊文化。」 

時至今日,大小店舖都採用電子磅,秤這種東西恍似是史前遺物,即使拿在手中,也不曉得如何應用,更遑論什麼斤、両、錢、分、厘等重量之分別。從外觀上,利和掛有琳瑯滿目,不同功能大小的秤,既有「小販秤」,也有酒家專用的「味秤」,還有果欄用的「密底算盤」,大大小小不下百種的秤,有如一間向路人展示的民間博物館。

 

廖孖記—化腐乳為神奇

店名:廖孖記

地址:閩街一號

創辦年份:一九O五年 

廖孖記遠近馳名,其出產的腐乳首屈一指,執同行牛耳。故事從廖氏兄弟在廣東肇慶開始,源於兄弟為雙胞胎,故以「廖孖」為記。戰前老店已在香港開業,經歷戰亂,再由第二代廖嘉雄重振家聲,傳至今天第三代掌門人廖振建手中,轉眼已過百年,堪稱為老字號。其產品早已遠銷美加、東南亞各地,更深受不少對食物有要求的日本人所讚賞。 

看似平常的腐乳經廖老闆細說一番,才知道原來上等的靚腐乳,炮製需時九個月或以上,過程中對溫度控制和之後的擺放位置要求甚嚴謹,經過千錘百鍊,才能製造出這種神奇的百年食品。

 

祥盛香莊-宏揚文化集中地

店名:祥盛香莊

地點:油蔴地上海街一八五號地下

創業年份:一九五四年,一九七八年搬到現址

祥盛最早以製作精美芬芳的檀香扇而聞名,由上一代羅氏兄弟創立,兄弟二人由學師做起,練就一雙巧手,其後自立門戶,其製品堅持用上剩印度和澳洲的香木。做出來的檀香扇不但香氣四溢,雕功精細堪稱是一件華麗的藝術品。

今天祥盛已傳至第二代羅業強夫婦手上,店舖佈置裝潢格局企理,一些上等天然形態香木如沉香和檀香,更以玻璃箱蓋上,加上一些雕刻細緻的神像,在射燈之下,儼如一件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隨著年月消逝,店中的檀香扇今天已買少見少,全都是上一代老師傅的巧手製作,愈見矜貴。

 

美都餐室—在樓上看風景

店名:美都餐室

地址:油蔴地廟街六十三號

創辦年份:一九五O年

美都餐室的所在地正是油蔴地的中心點,早已成為油蔴地的地標。走上二樓雅座,可以飽覽榕樹頭和天后廟的獨特風景。若說到傳統香港餐室文化,美都餐室連同整幢樓宇是貨真價實的老香港記憶,馳名的焗豬扒飯和蓮子紅豆冰都成了人們追捧的招牌貨,其舊式的裝潢擺設,更成為不少外來旅客必到的打咭熱點。

今天的美都掌門人黃醒芬,人稱黃姑娘,是創辦人黃錦清的女兒,早年承繼父業,本身對美都的前世今生以至廟街的歷史掌故瞭如指掌,碰上熟客都會彼此寒暄一番,暢談瑣事。

 

同撈銅煲兄弟情 

店名:炳記銅器

地點:油蔴地咸美頓街一號地下

創業年份:約三十年代 

傳統上不少本地涼茶店,皆會用上銅製葫蘆壺,承載涼茶以作招徠。看到磨得發光的銅壺,手工精美,大多數壺身會刻上「陸炳記造」的字樣,至於百年老字號王老吉的涼茶壺,也是出自這家老店。

陸氏兄弟經營此行多年,對每個工序皆非常熟練,要求甚高,相信慢工出細貨。老店多年來以製作銅煲、銅鑼、佛具為主,早期還會做一些家庭用具。九七年後,生意每況愈下,國內的工廠出品逐漸搶去不少客源和市場。「兩雙手,點做得過成間廠呀,年紀大,冇下一代接手。」兄弟二人只好坦然接受現實,縱使年紀老邁,仍堅持雙手打造的技藝,直至最後。

 

山水環保回收-民間寶藏有緣人

店名:山水環保回收

地點:油蔴地砵蘭街三十六至三十八號地下

創業年份:一九三四年

黃老闆在油蔴地砵蘭街開設廢物回收站多年,此店門面一分為二,一面是回收,一面竟是一間懷舊店,放滿了一室來自本地的舊物,既有老黑膠唱片、舊報紙雜誌、時鐘、瓷器等等,多不勝數,它們全都是老闆從回收過程中,篩選留下的寶貝。

「真係愈做愈開心,依家更覺得中國文化的偉大。」多年來黃老闆從舊物的世界中,體會出不少道理。「有時要多睇書,學吓嘢,間中都會走寶㗎!」愈說愈興奮的黃老闆,多年來沉浸在舊物故堆中,令他自覺更渺小。偶然會在廢紙堆中找到珍貴的文物資料,這些「開心大發現」總能教他樂上半天,深深領略到人與器物之間,確存有一種微妙的緣份。

 

喜臨門寫信—寫出功架來

店名:喜臨門寫信

地址:油蔴地臨時玉器市場

創辦年份:一九七二年

昔日普羅大眾教育程度較低,不少人目不識丁,書信往還或填寫不同的申請表主要靠寫信先生代筆。而油蔴地雲南里打從一九五O年代開始,便是寫信檔的集中地,後來舊區重建,部分寫信檔才搬進今天的玉器市場。

年屆八十多歲的徐伯(徐麟堂) 是今天僅存十多個寫信檔當中的其中一位檔主。據說他大半生與梨園結下不解緣。外號「新羅品超」的徐伯,外貌確實跟大老倌羅品超有幾分相似,隨時擺出大戲功架造手,可見仍是身手矯健,非常架勢。

時移世易,寫信檔漸已式微,戲曲成為徐伯最大的寄託,偶爾參與街坊晚會演出助興,既娛人也娛己。

 

質素保證認住呢個「嘜」

店名:金興招牌廣告公司

地址:油蔴地新填地街314號地下A舖

創業年份:一九九七年 

起初與弟弟一同經營製造膠招牌為主的店舖,結婚後各自開店。雖然沒有正式學師,起初亦不懂做其他材質的招牌,胡慶祥笑言全靠「偷師」,邊做邊學,工多藝熟,一做做了三十年。

店內掛滿不同大小的「字嘜」鐵牌,地盤、停車場用油漆噴字、字母時使用。至於銅、鋁、亞克力等材質的招牌都可訂製,一般需時三到五天。切割不鏽鋼牌最考功夫,機器製需時兩到三個小時,人手造則要一整天。

「沒有特別宣傳,就靠生客變熟客。手工好、價錢公道,有需要就會搵返你㗎啦。」沒把握的款式不會勉強接單。胡慶祥表示如退休會由兒子接手,將手藝傳承下去。

**建築藝術家李民偉 X金興招牌胡老闆

以油蔴地街道作為意念的作品,會放在店中供人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