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李有、李炳根

沙田老街坊

沙田老街坊

受訪年份 | 2015

下禾輋開荒記

炳根叔今年已經五十八歲,五十年代起住在下禾輋村、大埔道旁的海邊小石屋,跟政府租田,同時開墾山坡土地種田,那土地至今租金依然是六十一元,他笑,「真係飲餐茶嘅價錢都唔使。」想起昔日沙田,「邊有人㗎?沙田墟先嗰一百幾十人,有屋嘅地方千來二千人,加起來人口唔到一萬。只得一間戲院,一眼望晒。」那時沙田中央公園的位置有軍用機場;新城市廣場是沙田墟,農民都把農產品拿到那邊賣;今日的火車路當日對出三兩步就是海,當時只得大埔道一條馬路出旺角市區,乘單層巴士往上水去大埔都是五毫子,「嗰陣時啲火車軌冇圍欄,火車路過,人人上落火車唔買票㗎,哈哈哈!」最記得1962年9月1日超強颱風溫黛襲港,大雨讓旁邊的石壆決堤,一小時間水位升了二十呎。他們一家人躲在閣樓,炳根叔躲在桌底,水位再升他們就得逃走了。然後不到半小時,大水突然褪去。爸爸李有回憶說:「根本係海嘯,海邊好多石屋都沖爛咗,我架三輪單車吹咗上樹頂,白鶴汀嗰間紗廠(今新城市廣場位置,名泰聯紗廠),裏面仲有人開工,結果浸死咗好多人。」

當時政府希望人們盡量開墾山坡荒地,李有請人以十元一天開墾荒地,擔石就一毫子擔一籃,開墾了的,就屬他的。但過程不如想像中容易,「嗰度本來係亂葬岡呀,我都執咗五六十副屍骸,貼通告,有人認就認,冇人認就擺埋一邊或葬返去。都幾十年世界喇。」農場種菜,種桃花、夜香花,至今仍然栽種蘋果葉,鼓勵耕種,放眼望去都是田,「鄉下佬一片田每年收成五擔穀,冇人會租田出去㗎。」後來他還在火炭那邊,以幾千元租了許多田來種蓮葉,清晨四點起來,天光前要收好蓮葉,否則一被太陽曬到就會乾掉了。然後交給酒樓包荷葉飯,一天可賣掉七十斤,萬多片蓮葉,也順便採蓮花,與周邊的花農,花五毫子乘貨車車尾,一起送到太子去賣,漸漸變成了今日花墟。後來因為泰國全年都有蓮葉,大家寧可入口,加上本地蓮葉需求越來越少,種蓮葉式微了。

七十年代填海發展沙田新市鎮,先建沙田馬場,建穗禾苑之時,這裏依然沒有路,無綫電視開台那年(1967年),這裏才開始有電力。政府為山坡上的寮屋住戶登記,選擇搬往公屋的,就會把他們的小屋拆掉,本地人也漸漸捨棄農業,寧願賣地或建屋出租。今日,穗禾苑的山坡下李有伯伯的農田、昔日的雞寮,與兩間小石屋都變了雜物房,但漫山的蘋果樹與果樹仍在,見證著沙田農村的變遷。

返回



其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