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回憶調景嶺的街道與商店

清拆前的調景嶺村面海倚山而建,簡陋的寮屋處處,有學校和基本設施,形成獨特的小社區。

清拆前的調景嶺村面海倚山而建,簡陋的寮屋處處,有學校和基本設施,形成獨特的小社區。

舊式的茶樓,格局簡樸,卻能滿足居民基本的需求。

舊式的茶樓,格局簡樸,卻能滿足居民基本的需求。

店主大多待人親切,即使是訪客也殷勤招待。

店主大多待人親切,即使是訪客也殷勤招待。

依山而建的街巷,是居民閒時駐足傾談的地方,促進睦鄰關係。

依山而建的街巷,是居民閒時駐足傾談的地方,促進睦鄰關係。

後期的調景嶺,只剩下上了年紀的居民,經常在村內小店流連,消磨時間。

後期的調景嶺,只剩下上了年紀的居民,經常在村內小店流連,消磨時間。

穿過村內的昏暗的窄巷,迎面而來,隨時碰上一位曾經抗日的老兵。

穿過村內的昏暗的窄巷,迎面而來,隨時碰上一位曾經抗日的老兵。

村內茶樓酒家的規模格局絕對不能跟市區的比擬。

村內茶樓酒家的規模格局絕對不能跟市區的比擬。

冷清的理髮店,仍然經營至最後。

冷清的理髮店,仍然經營至最後。

大部分居民,仍然信賴村中的傳統中藥店。

大部分居民,仍然信賴村中的傳統中藥店。

文字|伯記張老師
圖片|吳文正

調景嶺簡史

調景嶺位處將軍澳的海灣內,早年為荒蕪之地,沓無人煙。1907年,一位加拿大籍商人連尼(Alfred Herbert Rennis, 1857-1908)在這裏開設麵粉廠,由於經營不善,不到兩年就失敗倒閉,連尼大受打擊,自盡於鯉魚門水域,坊間謠傳他懸樑自盡,從此稱此地為「吊頸嶺」,另有一個說法是客家話中「調景嶺」的發音跟廣東話的「吊頸」非常近似而生的誤會。

1946年國共內戰,最終國軍退守台灣,部分國軍與家眷則逃難到港,暫時棲身於摩星嶺一帶,由於人數眾多,生活環境惡劣,幸得到東華醫院救濟。從1949年至50年,港府陸續將難民遷往調景嶺,近萬名的難民只以簡單的材料,搭建簡陋的房屋作為棲身之所。其後居民慢慢脫離接濟,開始自給自足的生活,到鄰近工廠打工或以手作業加工營生。後期調景嶺居民增加,具體管理事務都由居民負責。1961年,港府將調景嶺劃歸徙置事務處管轄,區內有不少商店、街道,更有自來水供應、消防局、郵政局、學校等設施,令居民生活得以改善。往後的日子,台灣國民政府與調景嶺一直保持聯繫,每逢雙十國慶,整個調景嶺佈滿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旗海和一連串的慶祝儀式,令調景嶺有獨特和濃厚的政治色彩,被稱為「小台灣」。

踏入八十年代,隨着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和九七回歸因素,1995年,港府宣佈清拆調景嶺,整個遷拆問題糾纏超過十年,過程中也曾出現居民爭取權益的抗爭,調景嶺最終於1996年全面清拆,居民大多獲賠償和被安置到筲箕灣和將軍澳屋邨居住。

1995年,殖民地政府因為種種原因遷拆調景嶺,將之變成現時將軍澳屋邨,如今僅剩調景嶺舊警署及一座在山坡上的古老碉堡。筆者自幼曾在此居住十多年,得同窗好友鄭君幫忙,憑記憶將五、六十年代調景嶺街道商店描繪出來作一介紹,如有遺漏,在所難免,唯望讀者包涵。

調景嶺有一條由石屎鋪成不窄亦不太寛闊的大街,從海旁大坪開始橫貫穿過整個地區。如果從大坪石面山坡行走到山頂,有座古老碉堡。倘若從調景嶺碼頭沿海旁小路走十多級石階,便可抵達那條大街。碼頭旁邊有間榮記,其位置較低,窗子常打開,行人路過能看見裏面茶客。沿著大街向上行走兩旁全是做生意買賣小店,有姓劉小店賣炸油條,其隔鄰有毛家燒餅及潘家開設小型文具店。另一邊有姓高年邁長者開設小店,售賣具北方特色很厚身巨大的葱油餅。再經過一條短窄木橋,左邊有兩層高的廣東式明源茶樓,斜坡右邊則有全調景嶺唯一一間美的攝影店,當年居民拍全家福,學生照片多在此拍攝。往前走有陳記書店,旁邊相連有幾間平房有包伙食學生宿舍,左面有間不知名小店,店主是位老翁,售賣塑膠玩具並設抽獎遊戲,小孩付出伍仙或一毫,老翁拿出一大紙盒,盒內分數十小格全部被紙封著,小孩用手指在其中一格按下去,便看到格內可能有糖果,一小包山渣,又或者有一毫、伍仙等獎品。

再沿著大街往前行,左面位置較高有間專賣豆腐花商店,店內有一座點唱機,投入一毫、伍仙,玻璃盒內機器自動挑選黑膠唱片,播放青少年均愛的歐西流行曲。繼續前行有小店賣炸油條及韮菜煎包。旁邊還有間力生商店,老闆是個矮矮胖胖外省人,專賣塑膠、缸瓦製家庭用品,力生商店隔壁有間雙囍小店專賣咖喱魷魚麵。

力生商店對面是兩層高的利群葯房,負責管理葯房是位溫文有禮中年人—余醫生及他那位好像當護士的太太。從這裏前行經過調景嶺街市,街市右邊附近有垂直形狀石階,向上行經過陳氏開設學生宿舍,行數石階有間外省人開設名為高記專售賣米、麵、生油、罐頭等雜貨食品。

返回調景嶺街市,沿着大街,左邊有平房式鑽石酒家,該是粵式茶樓,對面是兩層高大昌商店,專賣學生裇衫、鞋、襪、睡衣等等。從此店向下斜坡行走經過調景嶺最著名豪華理髮店,另有一間面積頗大的王家坡商店專賣家居用品、修理工具,比起那間力生商店大多了,沿著海旁還有賣粉絲炸菜煎包,韮菜果等的龔記,對面有一間紙紥鋪,附近有間皇后麵包,其胖胖老闆娘,每天早上約七時開門賣新鮮雞尾包、菠蘿包及方包,有時兩毫就可買到三個香噴噴雞尾包,光顧此店大多是熟客。向著沙灣有間林記售賣水果,旁邊有海景雲吞麵店。經過這幾間小店則可抵達位於調景嶺海旁,唯一露天無遮蓋電影院—益智戲院,這座龐大建築可容納約二、三百位觀眾,晚上放映多是黑白電影,六十年代最著名日本彩色恐怖片—四谷怪談也曾在此放映。

離開益智戲院往左邊行可抵達小海灣,名為沙灣,沙灣附近有廣闊龐大的紹榮船廠 (即今日港鐵調景嶺站維港灣畔)。

王家坡商店及紙紥鋪附近,有一條直路通往地勢較高的天主教鳴遠小學及鳴遠中學,大約六十年代中期,其中學部搬到山上新校舍,從小學部沿著山腳步行;有條石屎道路,不知誰安置一路牌,白色鐵牌寫著大衞王山道五個黑色大字,幾經風雨仍屹立不倒。

調景嶺被消失近廿載,事過境遷,曾居此地人們,無論身在何方,筆者深信他們對調景嶺純樸民風,一事一物均難以忘懷。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