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黃大仙革命軼事

有保育團體要求政府用「以地換地」的方法,跟發展商協商,盡力保留具歷史價值的聖若瑟安老院。

有保育團體要求政府用「以地換地」的方法,跟發展商協商,盡力保留具歷史價值的聖若瑟安老院。

國父孫中山家庭照,圖中孫文旁為其兄孫眉,中坐者為母親楊太夫人。

國父孫中山家庭照,圖中孫文旁為其兄孫眉,中坐者為母親楊太夫人。

四大寇在香港留下了不少革命史跡。前排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後立者為關景良。

四大寇在香港留下了不少革命史跡。前排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後立者為關景良。

聖若瑟安老院大門前的門樓今天仍然保留,甚具建築特色。

聖若瑟安老院大門前的門樓今天仍然保留,甚具建築特色。

文字 / 陳天權
刊於2015年

香港有關辛亥革命的地方大部分在中上環,因為孫中山與其志同道合的人經常出入此區。至於一海之隔的九龍,似乎與革命沾不上邊,但其實也有跡可尋。孫中山的兄長孫眉等家人曾住過九龍城東頭村,又在牛池灣經營農場,前者的房屋已不復存在,但後者尚有建築物未拆。 

小梅村與四大寇 

孫眉於1908年由檀香山來港,租住東頭村二十四號石屋二樓,及後孫母、孫中山元配盧慕貞及其兩名女兒孫娫和孫婉也居於此。據現年90多歲的舊大磡村居民朱石年說,石屋是其堂叔祖朱榮亮(粵劇老倌朱次伯父親)的物業,朱氏夫婦住在樓下。朱石年的三伯父朱基受革命思想影響,經常到牛池灣的小梅村與革命黨人開會,後來到內地參加革命。

《黃大仙區風物志》引述牛池灣村村民說,聖若瑟安老院以前稱為「小梅村」。另據長春社的研究,該土地由「四大寇」之一的陳少白於1908年購入,借給孫眉開設農場,曾在此秘密縫製青天白日旗,以供革命行動之用。其後孫眉因招募志士反清,被人告密,1910年遭港府驅逐出境。同年7月19日,孫母楊太夫人去世,享年83歲,家人及同盟會志士將遺體下葬飛鵝山的百花林。

聖若瑟安老院的變遷 

陳少白在農場興建別墅,其後將之賣給得忌利士輪船公司買辦陳賡虞。1924年陳賡虞逝世,兩年多後其遺孀以港幣11萬元將別墅所在土地售予法國安貧小姊妹會(Little Sisters of the Poor)購入土地,用作興辦聖若瑟安老院。修會加建小堂和門樓,門樓頂端豎立十字架,對下有「J.M.J」三個英文字母,代表「耶穌、瑪利亞和若瑟」。隨着香港人口急增,修會再建多座宿舍,高峰期有超過十幢建築物。在市井氣息濃厚的牛池灣,這組以西式風格建造的建築群份外矚目。

1990年代,聖若瑟安老院被要求進行改善工程,以符合安老服務設備條例,但修會無法負擔大筆經費,因此與發展商交換上水一幅土地,並由對方出資興建一所設備完善的院舍。經過七年時間於2003落成,住在舊院的老人全部遷往新院。

發展商計劃在舊院土地興建住宅項目,因此拆卸了安老院大部分建築物,只剩下三座屬於二級的歷史建築,包括別墅(1919年)、門樓和一座兩層高的長形宿舍(1932-1933年)。由於尚未與政府達成協議,故遲遲未能動工。三座歷史建築空置多時,四周長滿雜草,顯得格外孤清。

 

(刊於2015年)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