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高添強
圖片 | 高添強、香港政府新聞處、侯清儀
戰前小東京——灣仔
自開埠起,不論官方或民間,香港與日本即往來不斷。除一般的經濟、政治及軍事接觸外,日娼亦構成這些交往重要的一環。二次大戰前任職日本駐港領事館的外務省官員奧田乙治郎更毫不諱言指出,就居港日人的經歷而言,其中一半都是這些「娘子軍」的歷史。一些學者亦概括日本對亞洲的侵略︰首先是娼妓,接著是藥商,最後是軍隊。
香港歷史上曾有兩段時期 (1857至1894年及1900至1932年) 實行公娼制,故當時開設妓院完全合法。
日本娘子軍在香港
早自明治初年日本政府撤銷國民渡航海外禁令後,即開始有來自貧農家庭(特別是九州)的日本婦女遭人口販子以種種花言巧語受騙出國,最終在飽受威迫、恫嚇下被賣至妓院,墜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其實十九世紀後期乃至二十世紀初由日人經營的店舖如服裝店、美容院、首飾店、照相館、飲食店、旅館、診所等,大都或多或少與娼妓有關,難怪奧田慨嘆那時居港日人幾乎全以「娘子軍」為中心而營生。
二十世紀初,隨著海上交通發展,走出國門往外地尋找機會的日本國民漸漸增加。1902年英日兩國締結同盟後,兩國關係空前良好,到香港工作和居住的較十九世紀後期大幅增加。在不少日本人眼中,香港是一個先進的海港,在英國人治理下,百貨匯集,市面繁榮,且充滿異國情調。煤氣、電燈、電話、水道等城市建設,式式俱備,香港已由一處蠻瘴癘疫之地發展為世上屈指可數的大商港。
1910至1920年代,居港日人平均約為一千五百人,至1930年代增加至約一千八百人。日僑人數雖然不算多,惟由於所屬階層不同,長期以來均分為兩群︰小部分是居於半山,以領事館人員、大商業機構的職員和家眷為主;大部分則是居於灣仔的中下層日僑。
從十九世紀末起,大量不同國籍人士在灣仔聚居,部分華洋娼妓開始遷往該地營生,日娼亦開始由中上環一帶東移至灣仔,而由日人經營的旅館、酒館、食肆和商店,亦跟隨妓女在灣仔落地生根。
1919年於東京出版的《香港概觀》中,編者對當時灣仔的日本娼妓有以下描述︰
「娘子軍及紅裙隊的大本營在灣仔舢舨街,狹窄的街巷內,軒燈煌然,成排搖曳,歐陸式的樓房,改裝成和式的店子。店頭擺放著一排椅子,營造出奇特的風貌。紅綠色的燈泡發出斑爛的光芒,婦女就在夜幕下強顏歡笑……」。
另一位日本旅行家、出版人坪谷善四郎(Tsubotani Zenshiro)早於1903年訪港期間亦以不屑的筆觸寫下日娼在灣仔的情形︰
「……飯後在森(Mori,坪谷在港的友人)的陪同下到訪灣仔,我們走進一家狀似大工廠的建築物二樓,屋內彎曲的通道兩旁,並排著幾十間小房子,每間房子都有一兩名日本婦人,有些穿浴衣,也有些穿著像護士裝束的服飾,髮型有卷髮帶左右兩個丫髻的、束成牛糞狀的,還有其他奇形怪狀的,這些怪物都像冬瓜般塗得發白,她們手執團扇,向過路的人搭訕,招引他們進去休息。踏入這些魔窟的人客有白人水手、事務員,也夾雜著中國人,惟有日本人極為罕見……我實在不忍長時間看見她們在異地討白人和中國人的歡心,因而匆匆返回住處。」
像以上的描述,在不少日人的遊記中尚有不少,反映日娼在灣仔泛濫情況令人側目。
早年日人在港足跡
由於大量日人於灣仔定居和工作,設於日本京都的佛教組織本願寺(Honganji)早於1900年已派教士到灣仔布教,更於1908年在灣仔道(117號)設置服務處(出張所)。另在灣仔經營印刷業務的日本商人平岡貞(Hiraoka Adasu)亦於1924年設置「香港日本人基督會」,並一度借用華人在灣仔的五旬節教會舉行活動。此外,屬日本神道系統的天理教也於1931年在皇后大道東(218號)設立香港教會。
最早的日本人學校於1907年在灣仔本願寺設立,二年後改由香港日本人慈善會管理。到了1922年,日本人學校的學生已達一百三十人,校舍亦於1930年遷至堅尼地道(26號)。日人在灣仔開設的還有1905年開業的馬島醫院。
1920年代設於灣仔、由日人經營的食肆,有紀錄可查的包括︰東京庵、お多福、銀松、千代の家、さぬき家、田舍庵、伏見屋、千歲花壇、山川洋食店、加藤洋食店等,以數量來說,大概比今天還要多。除食肆外,還有酒館和旅館。此外,各類型的日本商店,舉凡珠寶、鐘錶、絹棉布疋、和服、書刊、糧食煙酒、紫檀家具、西服、皮鞋、糖果、西藥、陶瓷,以至理髮、漂染、洗衣、運輸等,在灣仔莫不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