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落戶灣仔及東區的武術名家

每年一度的筲箕灣譚公誕是社區內不同武術門派聚首一堂的好機會。

每年一度的筲箕灣譚公誕是社區內不同武術門派聚首一堂的好機會。

林世榮傳人林祖租下原是華陀醫院的地方作跌打醫館。

林世榮傳人林祖租下原是華陀醫院的地方作跌打醫館。

林世榮

林世榮

莫桂蘭與傳人誼孫李燦窩,上世紀六十年代攝。

莫桂蘭與傳人誼孫李燦窩,上世紀六十年代攝。

耿德海在醫館中耍大槍,時約六十年代。

耿德海在醫館中耍大槍,時約六十年代。

何立天

何立天

上世紀五十年代武術雜誌的顧問地址,可見不少武術師傅是住在灣仔和筲箕灣區。

上世紀五十年代武術雜誌的顧問地址,可見不少武術師傅是住在灣仔和筲箕灣區。

不少社區內的武術團體都會參與神誕節慶。

不少社區內的武術團體都會參與神誕節慶。

陸智夫遺像

陸智夫遺像

巡遊隊伍浩浩蕩蕩,場面墟冚熱鬧,令節慶更具獨特的文化色彩。

巡遊隊伍浩浩蕩蕩,場面墟冚熱鬧,令節慶更具獨特的文化色彩。

吳鑑泉

吳鑑泉

文字 | 周樹佳
圖片 | 文化葫蘆、周樹佳

落戶灣仔及東區的武術名家

自上世紀初始,由於內地政局不穩,戰亂頻生,不少著名武術家都南下香港謀生,當中猶以灣仔一處名家雲集,創造出香港武術界的空前盛況。

南拳名師紮根香港

在不同的武術派別中,南拳中的洪拳乃是廣東五大名拳之首,學習者眾,當時灣仔便聚集了不少洪拳名師,像師承黃飛鴻的林世榮,他約在1934年便在灣仔設館,稱「林世榮健身學院」,地址是洛克道(駱克道)112號。

林世榮(1861-1943年)是廣東南海平洲人,他早在1928年便在中環竹樹坡弓弦巷教授「嶺南拳術」,及後他轉到人流極旺的灣仔開館,其傳人林祖(又名林祖根、林冠球)在和平後亦繼續以此為基地,他租賃灣仔石水渠街72號地下(前華陀醫院,今稱藍屋)設館,一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林祖見隔海的旺角區發展興旺,遂將石水渠街舊館交予第四子林鎮顯打理,自己則遷往旺角水渠道館開業,而舊館招牌亦因而改為林鎮顯醫館。

同樣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選擇在灣仔設館的洪拳名師,還有一位莫桂蘭女士(1891-1982)。莫女士是廣東高州府人,她本為莫家拳的傳人,但最為人所認識的,還是她的黃飛鴻第三任妾侍身份。黃莫二人自1910年結婚後,莫女士一直陪在丈夫左右,直到黃飛鴻在1925年去世為止,故兩人名雖夫婦,但她實是黃飛鴻晚年最重要的武術和醫術傳人。

莫女士在1936年南來香港生活,最初是在灣仔勳寧道(今稱菲林明道)15號四樓的澤群學校掛單授武。那時她白天教學生打拳,晚上則在天台收徒傳藝,館名「飛鴻國術館」。

在日治時期,由於學校結業,也沒有人練武,她便以醫跌打維持生計,但仍居灣仔。日本投降後,由於國共內戰,香港人口急劇增加,以致龍蛇混雜,治安日差,不少人都想學武自保,斯時莫女士在高士打道(今稱告士打道)117號地下重張旗鼓,結果大受歡迎,收得弟子無數。此後的二十餘年,她都是以灣仔作為傳藝的根據地,期間在1976年雖一度因香港功夫熱的消退,搬到租金較廉的筲箕灣金華街金威樓三樓設館,未幾到了1978年,她又再轉回灣仔道開業,如此直到1980年她年屆八十九歲退休為止;而其誼孫及傳人李燦窩在上世紀末轉到西灣河經營醫館並傳授武藝,近年則在筲箕灣自置物業,繼續發揚莫女士遺教。

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南來的洪拳名家,另有一位何立天(1916-1995年)。他是廣東茂名人,原本在廣州生活,乃是黃飛鴻系的洪拳傳人,師承鄧芳,及後因逃避戰亂南下香港謀生,旋即落腳港島區其中一處最大的漁港─筲箕灣。初時,他日間在東區鮮魚業商會做文職,閒來則教拳,及後他在東大街附近租一住宅設館,如此直到七十年代中,他又在西灣河自置物業經營跌打醫館,醫武一家直至去世為止,如今則由其獨子何銳江打理;數一數,何氏兩代人紮根東區,設館傳藝,如今已超越半個世紀。

除了洪拳師傅,傳授白鶴拳法的陸智夫(1910-1995年)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便看準香港武術商機的宏大,南來設館。陸氏是廣東三水人,師承文武雙全的吳肇宗,早年在廣州活動,很年輕便已成名,由於表演南獅舞尤其出色,在香港享有「獅王」之美譽。

他於1931年在廣州西堤二馬路源昌東街11號成立「陸館普義堂」,三年後即再在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86號二樓成立陸智夫國術分社(鄰近天樂里)。1937年日寇侵華,廣州日危,陸智夫結束省城館務,轉移到灣仔發展。和平後,陸智夫由澳門回港復辦國術社,因拆樓的關係,在1964年便遷到鄰近鵝頸橋的軒華大廈,自他去世後,其館便交由兒子陸松茂掌理。陸智夫生前授徒無數,其不少弟子日後仍留在灣仔發展,如范鏗、范揚宗父子便都在軒尼詩道設館。

北方武術名家南下落戶

在灣仔的武術史之中,不能不提大半生與灣仔結緣的北方武術名家耿德海(1892-1970年)。

耿氏是北平人,他雖是文盲,兼且身材矮小,但由於武學天份高,涉獵多個門派武藝而卓然成家,最終在香港創立了「大聖劈掛門」。1929年,耿德海因北方戰亂頻仍,遂南下廣州找機會。他先在廣州精武會任教,未幾再輾轉到香港精武體育會教北方拳術。

自1930年起,耿德海便長居香港,他最遲1950年便在灣仔堅拿道東7號地下設館,後遷往同街20號,惟當年門口的招牌所寫的並非「大聖劈掛門」,而是「少林劈掛門,關外地蹚門」的功夫,直至1969年在其門人建議,及得其首肯下,才將他所授予的拳術正名為「大聖劈掛門」。

有「猴王」之稱的陳秀中是其最出色弟子之一,其徒弟陳觀泰在1969年的東南亞國術擂台賽,連勝五場得輕量級甲組賽冠軍,讓一向低調的「大聖劈掛門」,一夜揚名。

挑選在灣仔落戶的北方拳師,除了耿德海,還有另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那就是1935年在上海創辦「鑑泉太極拳社」的吳鑑泉(1870-1942年)。

吳氏籍貫河北大興縣,滿州人,本姓烏佳哈拉氏,名愛紳,中華民國成立後隨漢人習俗,取漢姓「吳」。吳式太極拳是由楊式太極拳發展而來的拳術,吳氏在1937年偕長子吳公儀經廣州到香港,宣揚吳式太極,並創辦「香港鑑泉太極拳社」,社址就在灣仔軒尼詩道。

吳鑑泉在1942年病逝,其時香港淪陷,吳公儀惟有回大陸避難。他於1948年重返香港,初時仍以灣仔為傳揚據點,故一度在洛克道387號設館。

吳式太極之名揚香港,還數1954年在澳門發生的吳陳比武。吳指吳公儀(1898-1994年),陳即白鶴派吳肇宗的另一位得意弟子陳克夫(1917-2013年),斯時兩人在擂台見高低,最後雖「不勝不負不和」,但吳式太極一時大熱,影響至今,乃香港太極拳諸家流派中最普遍者。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