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圖片 | 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
刊於2015年
眾所周知,九龍城是香港的「小曼谷」──全港十份之一的泰國人聚居於此。這裏既是泰國餐館、泰國雜貨店的集中地,更是泰國人舉行節日慶典、乃至星期日供僧的聚集處。就連泰國領事館也認定了這裏是「泰國城」;另一邊廂,許多潮州老店仍屹立於九龍城,每年農曆七月,潮州居民仍會集資舉辦盂蘭勝會,老街坊說:「九龍城從前是用潮州話生活的。」即使現在已少有在九龍城聽見潮州話,仍有區議員倡議要在九龍城發展「潮州文化一條街」,保留傳統文化。可見,潮州族群與泰國族群,同樣是九龍城的文化特色所在。
潮人聚居六十年
貴嶼仔和記隆位於城南道一幢三層高的唐樓,1948年在尖沙咀創業,1969年遷至現址,專營潮州傳統糕餅。貴嶼仔搬到九龍城那年,楊子儀九歲,學懂做枝鬆餅,沒料一做便是一輩子。童年生活在九龍城度過,記憶最深的是九龍城完全可以用潮州話溝通,「在六、七十年代,九龍城有八成都是潮州人,他們大多從內地逃難來港,住在租金便宜的木屋區和城寨裏,像我父親及貴嶼仔的師傅也是從潮汕來港,希望憑手藝謀生。」而他亦記得城寨有二十多家潮州糕餅地舖,每個師傳都有自己的招牌貨。
更早期聚集於九龍城的潮州人,據說是因為衙前圍道鄰近衙門,可以得到官府保護,生活較有保障,而潮州人在九龍城聚居的另一原因是「當時的香港剛開發,連觀塘也是爛地,潮州人喜歡做生意,有足夠人流營商的地區只有三、四個,其中一個是九龍城。」
楊子儀記得,城南道以前很多售賣百貨、鐘錶、木材、藥物的店舖,店內都以潮州話溝通。在街市,幾乎所有人都說潮州話。不過自從城寨清拆後,很多潮州人都搬走了,據他觀察,九龍城減少了超過一半潮州人。「至於城南道,潮州人業主,把店舖租給泰國人做生意,它的前半段變得很有泰國特色。潮州文化在九龍城並非完全退卻,只是淡薄了一點,在街市也不可以單靠潮州話買菜了。」
衙前塱道,仍是潮州文化一條街
如果說潮州文化已在九龍城式微,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同意,因為走在衙前塱道,幾乎整條街都是各式各樣的潮州魚蛋檔、滷味店、雜貨店、食材店等。其中一間是「潮發白米雜貨」,開業逾半世紀,如今由員工接任第三代老闆。潮發有不少從潮州運來的食材,如欖菜、咸菜、馬欖等,她現在的顧客,仍十之有八是潮州人,伙記也是潮州人。走進潮發,像走進一個異域--全部人都在說潮州話。店員高佬,1986年從汕頭來港,一直住在九龍城,「從前潮州商店只聘懂說潮州話的,不聘本地人。」高佬記得從前的潮發非常熱鬧,「晚上八時回家,這裏也人山人海,但現在七時已沒有生意,城寨拆了,九龍城是真的靜下來了。」
七十年代外埠新娘,九十年代泰國廚師
潮州文化在九龍城早已紮根深厚,而泰國商店也漸漸進駐九龍城。根據政府數據顯示,2011年香港的泰國人口是11,213人,當中有 1,126人居於九龍城,佔在港泰國人口十份一。其中2000年開張的「同心泰國雜貨」與2003年開張的「同心泰國菜館」,老闆娘謝桂芳經親戚介紹,於1981年從泰國嫁來香港。
七十年代開始,許多泰國人為求改善生活,都會嫁來香港,「因泰國女多男少,香港男人娶不到老婆便娶泰妹!很多泰國華僑都是潮州人,她們選擇嫁給香港的同鄉,也因方便溝通。我認識一些家庭有七個姊妹,七個都嫁來香港。」謝桂芳祖籍潮州,上幾輩人為改善生活來到泰國,她在泰國長大,最後嫁回香港,「當時像我這樣的過埠新娘很多,但也有些是從泰北等貧窮地區來的,多數被騙來賣身。」
這一輪移民潮持續至八十年代,因政府加強對移民的監管而告終。謝桂芳說九龍城租金便宜,吸引不少泰國人來這裏開餐廳、開雜貨店,他們多數聘用泰國同鄉,人手需求量大,且在香港的廚師薪金是泰國的四倍,自然吸引不少泰國廚師來港工作。
王舒韻(Linda)的泰國餐廳「昭柏耶」位於龍崗道,她母親隆姐於1978年隻身來港,是最早來九龍城打工的泰國人之一。在九十年代,由隆姐擔保來港工作的泰國廚師超過二百人。隆姐更集資在大埔太和修築泰國佛廟,僧侶逢星期日來九龍城城南道接受供品,可說是把泰國宗教也帶來香港了。至於Linda則因泰國薪水太低,於1987年來港。她自言雖在香港居住多年,但生活圈子就是九龍城的泰國人,很少接觸香港人及香港文化。而不少來港工作的泰國廚師也是這樣子,居港十多年,隨時連一句廣東話也不會說。
中泰互助與文化交流
雖然絕大部份泰國人都信佛教,卻仍有一小攝泰國人信其他宗教,如龍崗道的「基督教宣道會泰人恩福堂」,每星期都有超過四十位泰國人基督徒前來崇拜。恩福堂同時也是「泰人恩福服務中心」的會址,黎師母與她家中泰傭是中心創辦人,開辦中心後,黎師母發現香港的泰國人「非常內聚,不願意主動認識香港人,只跟泰國人玩。兩個城市的文化與生活節奏都不相同,若不學中文,生活也不方便。」
此外,也有居港泰國人成立機構幫助同鄉,如泰國人地區聯盟主席Bungon Tamasorn。此聯盟也籌辦節慶活動,如潑水節、泰國父親節,主動聯絡九龍城的泰國團體及商戶參與活動。「對泰國人來說,九龍城是我們的聚腳點,新來香港的泰國人一定會先到這裏。我們想推廣自己的文化,想與香港人開開心心一起玩,想他們知道我們來港不止賺錢,也帶來我們的文化。」
【表一】九龍城潮泰族群人口增減趨勢
時期 |
趨勢 |
原因 |
|
潮 |
泰 |
||
1960S |
↑ |
- |
潮:內地移民潮城寨租金便宜 |
1970S |
↑ |
↑ |
潮:內地移民潮城寨租金便宜 泰:泰傭;外埠新娘嫁給潮僑同鄉 |
1980S |
- |
↑ |
泰:泰傭;外埠新娘嫁給潮僑同鄉 |
1990S後 |
↓ |
↑ |
潮:城寨清拆潮州人搬走 泰:機場搬走租金便宜泰國人搬入;廚師來港工作 |
【表二】九龍城潮泰文化特色簡介
文化特色 |
潮 |
泰 |
|
居所 |
自置物業 |
租客為主 |
|
多為業主 |
多為劏房租客 |
||
飲食 |
經營潮州「打冷店」、雜貨店及潮式餅家 |
以辛辣泰式食品及串燒作為招徠 |
|
節慶 |
節日 |
盂蘭節 |
父親節、潑水節 |
地點 |
亞皆老街球場、賈炳達道公園、於各處巡遊請神 |
亞皆老街球場、賈炳達道公園、於各處巡遊跳舞 |
|
貨物 |
雜貨店多售賣潮式醃製食品、粿品及醬料 |
雜貨店售賣泰式香草、蔬菜、佛像及日常用品、小食為主。 |
|
店舖 |
地點 |
集中在衙前塱道及城南道末段 |
集中在城南道,及太子道西與衙前圍道之間 |
裝潢 |
開業至今不變,保留昔日潮州文化感覺 |
新裝修為主,店內放置佛像及泰王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