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鯉魚門天后宮

始建於清代的天后宮,守護着鯉魚門水道。

始建於清代的天后宮,守護着鯉魚門水道。

現今的廟宇於1953年重建,天后宮旁加建了協天宮。

現今的廟宇於1953年重建,天后宮旁加建了協天宮。

天后宮重建時發現刻有「乾隆十八年」和「鄭連昌立廟」字樣的石塊

天后宮重建時發現刻有「乾隆十八年」和「鄭連昌立廟」字樣的石塊

文字 | 陳天權
圖片 | 陳天權
地址 | 媽環村
建成年份 | 1953
評級 | 三級歷史建築
刊於2020年

鯉魚門村原是一條由打石商人建立的客家村落,當年運送石材主要靠水路,村中海濱建有天后廟供人參拜。1953年廟宇重建時,有人聲稱在石隙發現一塊長方形小石碑,上面橫刻「天后宮」三字,直刻有兩行文字:「鄭連昌立廟日後子孫管業」及「乾隆十八年春立」。學者根據此碑將該廟興建年份推前至1753年,並與海盜扯上關係。

鄭連昌是乾隆年間活躍於鯉魚門一帶的海盜,其子為鄭一,鄭一的部下兼養子便是張保仔。據說該廟既用作拜祭天后,亦作為哨站。但清代廟宇所立石碑一般嵌於牆壁上,而非獨立一塊,該碑字體書寫不太嚴謹,有人懷疑並非真實的建廟碑。

鯉魚門天后宮背靠的山嶺原名「惡魔山」,據說因海盜盤踞而得名。英國租借新界後,按英文譯作「魔鬼山」。廟宇附近有多處描述鯉魚門景貌的石刻,主要刻於1950年代至60年代,令此地添上文人氣息。

返回



其他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