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南丫島

南丫島歷史

文字 | 沈思
圖片 | 文化葫蘆、 沈思、香港政府檔案處

南丫島是香港第三大島,面積十三點五五平方公里,人口約六千人。

南丫島,古名博寮洲,最早見於明朝天順八年(1464 年)編的《東莞縣志》,當時稱「泊潦」。稍後史籍稱為「博寮」。

南丫島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當地俗稱,一說是英國人命名。但兩種說法,都是因島形如樹椏,島在香港南方而名。

早年的南丫島上,不少居民以務農維生。不少居民以種菜維生。

在1819 年編的《新安縣志》記載了,清朝乾隆初年已有姓周人士在這領耕。

1898 年,英國租借新界時的人口記錄有四百六十人,在1931 年的人口統計則增至有一千四百多人。

過去,由於這裏地瘠人稀,水源缺乏,一直以來,居住的人口不多。居民早期以務農及捕魚為生,輔以小量工業。大部分人口聚居於島上北部的榕樹灣、北角和中部的索罟灣。索罟灣曾有石礦場、水泥廠、紙皮石廠,附近的東澳和榕樹塱也有小量居民。

在1960 年代,索罟灣及榕樹灣先後建成渡輪碼頭,有定期船渡往來,吸引了很多本地及外籍人士前來島上觀光和居住。1982 年,香港電燈公司在島上的發電廠啟用,招聘了大量島上居民,發電廠目前是南丫島上最大的工業。

由於南丫島接近市區,輪渡交通方便,由中環或香港仔前往只需短短半小時,成為中外旅客喜到的度假勝地,可以體驗漁民的生活文化和欣賞香港島南區的風光。在榕樹灣有很多提供歐陸及亞洲料理的特色小餐館、酒吧和手工藝精品店,散發濃濃的異國情調,索罟灣則有品種多樣的海鮮餐館了。

新安縣圖顯示當時南丫的名稱。

考古遺蹟

1930 年代,蕭思雅教授與范達賢(芬)神父在南丫島大灣發現史前的考古遺址,備受國際關注。其後很多考古學者,在南丫島多處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西漢的文化遺存和文物,證明了早在五千多年前已有人類在南丫島居住。1990 年考古隊在大灣遺址發掘了青銅時代,被稱為「國寶」的牙璋,佐證了香港先民與中原商朝文化已有交流。此外在沙埔村出土的熔煉與鑄造青銅斧的石鑄範,顯示當時先民已掌握鑄造青銅器的技術。

南丫島上的自然景觀誘人,有著美麗的港灣。

南丫主要考古地點

新石器時代中期

(約公元前四千至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大灣、深灣、蘆鬚城

新石器時代晚期

(約公元前二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五百年)深灣、蘆鬚城、沙埔村、洪聖爺灣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

(約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深灣、大灣、榕樹灣、蘆鬚城

綠海龜產卵地

南丫島南部的深灣,只是一個小沙灘,在這裏除了發現新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址外,原來一直是被列瀕危的綠海龜產卵地。綠海龜是唯一在香港繁殖的海龜,牠們的特性是在哪裏出生,成長後便不論千里,都會返回出生地產卵。過去的報章曾報導這裏有海龜出現,因當時人們的保護意識不足,殘害綠海龜和龜卵,所以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再也看不到綠海龜回來產卵了。

直至1990 年代初,發現了有一批綠海龜開始回來深灣產卵,為保護綠海龜,政府在1999 年把深灣列為限制地區,從每年的6 月至10 月綠海龜的產卵季節,禁止遊人進入,以減少對綠海龜產卵地的滋擾。多年來,漁護署以人工方式成功孵化綠海龜,讓綠海龜的存活率提高。

南丫島的廟宇

北角村三山國王廟

沙埔村國王宮

東涌洪聖宮

索罟灣天后宮

鹿洲村天后古廟

榕樹灣天后古廟

南丫島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項目:

南丫島北段盂蘭勝會(海陸豐/鶴佬傳統)索罟灣天后誕

索罟灣太平清醮

鹿洲天后誕

大街上仍有不少純樸民生小店,少見市區的連鎖商店出現。

國際巨星周潤發也是南丫島的原居民。




其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