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大嶼山

大嶼山歷史

文字 | 沈思
圖片 | 文化葫蘆、 沈思、香港政府檔案處、政府新聞處、大澳文物酒店

大嶼山島面積一百四十七平方公里,屬新界離島區(島的東北屬荃灣區)。

在考古發掘中,證明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已有先民在這生活。從三千五百多年前開始至宋朝期間,則是百越民族聚居的地方。在1227 年編的《輿地紀勝》看到:「大奚山:海中有三十六嶼,居民以魚鹽為生……」,當時的大嶼山稱為「大奚山」,意為「大批奴隸居住的荒山」。

從漢唐開始,這裏便是廣東的主要鹽場。昔日,食鹽是國家重要稅收來源,政府嚴控食鹽產銷,但是利之所在,民間私鹽禁之不絕。在公元1197 年(南宋慶元三年),大嶼山島上便有鹽民作亂事件,令朝廷派兵盡殺島民。據文獻所載,天后和洪聖二神,也因平定這事有功,得到朝廷封賞。

李昴英食邑稅山

1688 年編的康熙《新安縣志》載:「大奚山……一名大漁山……山下有村十餘, 多鹽田。宋以為李文簡食邑,今仍之」。

李文簡即李昴英(1201-1257),宋朝廣東番禺人,探花,官至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封番禺開國男,賜食邑三百戶。明「李忠簡會城祠復賜田記」載:「先生封番禺開國男,凡食七邑,賜田如千頃,新安大奚其一也」。

今天在大嶼山梅窩、東涌侯王宮、沙螺灣把港古廟、大澳關帝古廟等多個地方的碑刻文物,仍可看到李昴英的記載,這可證明在清朝,李昴英後人仍為大嶼山土地之擁有者。

大嶼山的地名與村落

大嶼山之名, 最早出現是1542 年( 明嘉靖廿一年) 編的《嶺海輿圖》。而1819 年(嘉慶廿四年)編的《新安縣志》記載了:「大奚山,一名大嶼山」,在此之後,大嶼山的地名開始通用。

在十六世紀編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中,記載了島上有八村落,分別為梅窠村、螺盃澳、塘福、東西涌、大蠔山、石壁、沙螺灣、大澳,這些村落至今仍存。

1898 年,英國租借新界時,在政府檔案中,島上共有三十五個村落,居民七千三百一十人,其中大澳有三千人,嶺皮(東涌)一千人,梅窩七百人。當年的經濟以漁、農、鹽、樵為主。但是至1931 年的人口統計,大嶼山島人口仍是七千四百多人,增長不大。

現在的大嶼山,是由東涌新市鎮、東涌鄉、大澳鄉、梅窩鄉和大嶼南等鄉組成。

《輿地記勝》中描述大奚山,即今日的大嶼山。

昔日大嶼山上的小村落人口稀少。大澳是其中居民最多的地方。

佛教禪林

大嶼山中部地區,從鳳凰山至靈會山一帶,有昂 平、鹿湖、薑山、地塘仔等谷地,這些地方,從 清末開始,便有梵剎興建。尤其在民初之際,國 內政局不穩,因這裏「形勢渾雄,風景優美」, 吸引很多南來僧尼在此弘法潛修。在1957 年的《大 嶼山志》所記,當年在昂平、鹿湖、薑山、地塘 仔等地,共有寺宇靜室八十多所,這四地,被稱 為大嶼山四大佛教叢林。其中著名的有鹿湖竹園 精舍、鹿湖精舍;地塘仔法林、寶林禪寺;薑山 靈隱寺、觀音寺和昂平的寶蓮禪寺、普明禪院等。 不過,這些禪林,部分由於缺乏後繼住持人,有 些已沒有公開活動了。

1960年代寶蓮禪寺外貌莊嚴,是香港重要的佛教所在地。

寶蓮禪寺

1906 年,大悅、頓修及悅明三位禪師,來到大嶼 山昂坪,看到這裏「半里高山平地,四面皆山, 堪為十方道場」,便在此開墾大茅蓬道場。之後, 十方雲水僧聞風而至,禪門漸見規範。1924 年正 名為寶蓮禪寺。在繼任的紀修大和尚與筏可大和 尚弘揚發展下,禪寺擴展為香港最具規模的佛教十方叢林。

1993 年底成的天壇大佛,二十六米高,是當時全 球第二大的戶外青銅座佛,使昂坪成為國際知名 的景點。2006 年啟用的昂坪纜車,也利便遊客前 來寶蓮禪寺參禪觀光。

1993年建成的天壇大佛,是全球第二大的户外青銅佛像,早已成為著名景點。

大東山爛頭營

在1925 至1935 年間,一些外籍人士,選擇了大東山與二東山之間的一片高地位置,向政府申請,在山上建立了十二座石頭小屋,稱為「爛頭營」,作渡假和靜修之用。

香港淪陷期間,所有的建築遭到拆毀,但有兩間倖獲保存下來。香港重光後,爛頭營協會(LaanTau Mountain Camp Residents’ Association)恢復興建了共四十三間渡假小屋,設有厨房、水塘和管理人員宿舍、餐廳等設備。現在的營屋仍由私人擁有,部分則由宗教團體管理。

 

十多年來東涌發展迅速,東涌炮台鄰近已建有不少大型屋苑。

大嶼山島的法定古蹟

石壁石刻

這個「迴文」石刻推斷是三千多年前的青銅時代,由本區先民所刻鑿,在香港、澳門和珠海也發現這類石刻多處。

東涌炮台

即東涌所城,為清朝的大鵬協右營駐地。炮台正 門石額刻有道光十二年(1832)的字樣,炮台上 仍存古炮六門。

分流炮台

又名雞翼角炮台,建於清朝康熙末年,內設炮八門,營房二十間。當年清廷在廣東沿海一帶,共建這種炮台四十一座,在香港的還有佛堂門炮台。

分流石圓環

據說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及青銅時代早期所造,這圈未經琢磨的石塊,似是刻意堆疊,考古人員認為這石圓環可能與祭祀儀式有關。

東涌小炮台

1817 年(嘉慶二十二年)興建,稱「東涌口小炮台」,曾駐汛防兵三十員。

大澳楊侯古廟

是大澳歷史悠久的廟宇之一。古廟內的鐵鐘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鑄造,殿前屋脊和天井左右兩廊有造工精巧的石灣陶塑。

香港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建於1980年代初的愉景灣位於大嶼山東北部,是大嶼山首個私人發展商興建的大型屋苑。

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清單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項目

大澳:關帝誕、觀音誕;半路棚、福德宮、創龍社的土地誕、洪聖誕、關帝誕、朱大仙醮、華光誕、楊侯誕、汾流天后誕、大澳水陸居民盂蘭勝會等。
沙螺灣:洪聖誕
梅窩:洪聖誕、文武二帝誕
東涌:楊侯誕

大澳遊涌。

前大澳警署,經過復修成為文物酒 店,甚具建築特色。(相片由大澳文物酒店提供)

早年的大澳警署,擔當起維持大澳海陸治安的角色。




其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