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沈思
圖片 | 文化葫蘆
坪洲是因島形平坦得名,面積零點八五平方公里,島上最高的手指山,也只有九十五米高。
昔日坪洲只有一些漁民在西灣一帶短暫棲息,建於清朝嘉慶三年(1798 年)的天后廟,廟內的1877 年重修碑,記載當地:「地處偏隅,洲分一角,鋪戶無多,居民鮮少」。
在1898 年,英國租借新界時,島上人口六百人。稍後,灰窰業在坪洲一帶發展,1931 年的人口統計便有一千七百多人了。
1960 年代是坪洲工業最蓬勃的時期,當年有火柴廠、鋼管廠、柚木廠、牛皮廠、陶瓷、籐器、燈泡廠等三十多種工業。
1970 年代,大中國火柴廠結業,剛巧對岸的愉景灣大型屋苑進行建設,島上的居民很多都在轉到這裏工作。今天,坪洲的繁盛工業已結束了,回復小島的平靜,充滿海島風情。
今天仍有不少漁民出海工作,少數剩下的漁獲都會作為自用。
坪洲灰窰
在二十世紀初期,發現坪洲周邊的海床,有大量蠔殼、蜆殼和珊瑚石等,這些都是燒製石灰的材料。石灰可用作建築材料、修補船隻和用作農業肥料,促使這裏開辦了十多間燒灰工場,同時吸引了工人前來工作和居住,工人多至五、六百。但是到了1930 年代,受到日本平價白灰傾銷影響,香港也有青洲英坭生產,燒灰行業盛況大不如前,只餘下四廠艱苦經營。
1950 年代,餘下的灰窰也告停產,但今天仍餘下南灣的勝利灰窰廠遺址。
大中國火柴廠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有中國火柴大王之稱的劉鴻生離開上海,到香港考察,看中了坪洲的地理環境,而島上的灰廠停業,失業工人可補充工廠勞力。1939 年他在這裏復辦大中國火柴廠,用各種方法把上海的資金、設備和原材料搬到坪洲。當時火柴廠工人總數為五百五十人,最高峰期達千多人,火柴成品遠銷東南亞。
但是,踏進1970 年代中期,隨著打火機的流行,石油氣和煤氣已自動打火,毋需火柴了,引致火柴廠結業。廢置的廠房現改建為住宅,僅餘小數「界碑」保存。
大中國火柴廠遺址,今天只剩下碑石。
奉禁封船碑
坪洲天后廟建於清朝中葉的乾嘉年間,廟前有一塊立於道光十五年(1835 年)的「奉禁封船碑」,這碑對研究清代香港的漁村社會,甚足價值。碑文記載了當時坪洲居民多屬漁戶,而外地漁船往來這裏亦很多,島上的漁船出海捕魚,屢受新安縣兵吏徵用船隻,用以誘緝海盜,島上漁民不堪其擾,於是聯呈縣府,得到了禁兵封船的公文,於是勒碑於天后宮附近,以誌其事。
坪洲仙姊廟是香港少有仍有拜七姐習俗的地方。
二級歷史建築物
坪洲志仁里坪洲公立志仁學校
坪洲坪洲永安街69 號B 天后宮
三級歷史建築物
坪洲山頂村義祠
坪洲永安街46 至48 號石屋
坪洲南灣2 號勝利合記石灰窰廠
坪洲牛皮廠
坪洲坪利路大中國火柴廠
坪洲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項目:
海陸豐/鶴佬傳統盂蘭勝會(走龍船)
坪洲悅龍聖苑盂蘭勝會
坪洲街坊建醮(禡行鄉)
龍母誕
金花娘娘誕
七姐誕
坪洲相對面積細,人口較少,能夠保留恬靜舒泰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