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村特刊

2017-03-15

按此下載厦村特刊

文字│友恭學校末代校長鄧永成

友恭歲月話滄桑

青山毓秀,鱟海流長……我們要奮發圖強,我們與日月同光。

昔日友恭學校集會時,學生齊唱校歌之雄壯聲音陣陣湧現在耳旁。

友恭學校自一九三零年度開辦非牟利小學,至一九九六年八月底止,經歷六十六載, 為學童提供基礎教育,貢獻良多。可惜社會環境變化,第六十一屆小學生畢業後於一 九九六年九月停辦,學校運作全部結束。

一九三零年度,熱心教育諸公,以鄧友恭堂後面之建築物為校舍,創校招生,為友恭 學校之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一度停辦。一九四四年由張氏一家人接手全義 務教學,慘淡經營數載。一九四八年重新註冊,各村耆老出錢出力,群起贊助,增闢 友恭堂上座兩旁等,以增加課室,拓祠堂前面空地為操場,購置枱椅教具,制定校服 , 設奬激勵,加以申請政府資助等,校務因而復興。

一九五二年教育則例施行後,政府大量津貼經費及訓練師資,本校得各紳董鼎力協助 及校監鄧紹袞先生領導下,闊校園、增課室、擴班級、減學費、設助學金、擴設備, 校務從此納入正軌。

一九五八年增至十一班,一九六二年增至七百五十人,六級十八班,分上下午班授課。

一九六四年遷入新生村新校舍後,開設廿四班,兼辦特中一及成人夜中學。

一九七零年收錄日校生達一千零八十人,學校額滿不能收容,被屏卻於黌牆之外者, 大不乏人。但由於地方寬大,達十二萬平方呎,環境優美,設備完善,加以教師悉心 以赴,在當時升中試派位,堪與市區各校相比,又在體育等活動方面,成績卓著,校 譽日隆,深受各界人士信賴。是當年罕有的二十四班之小學。

擴充

一九七二年間,因正校額滿,熱心教育人士發動在錫降村興建一所分校,方便附近兒 童就讀。由當任厦村鄉鄉事會主席鄧齊安先生領導下,至一九七四年完成標準村校校 舍。九月開始上課,逐年開班至六年級合共六班,完全半日制小學。錫降村村長及其 他熱心人士,又利用撥出之祖堂農地,興建籃球場及遊戲場,以配合學生上體育課, 為附近數村村民提供完善小學教育,貢獻良多。

政策

一九八零年代,政府在新界發展新市鎮,大量建造龐大之屋邨,吸納大量人口入住, 及大量興建每座均在四十八班以上之屋邨小學,吸納屋邨內外學生。同時政府亦施行 新教育制度,鼓勵學生入讀新建之屋邨學校,計劃取代鄉村小學,當時一般鄉村小學 均受影響,學生減少,逐年減班,直至結業。不少村校因而被淘汰。

環境

友恭學校早具規模,上述情況影響較輕,可惜社會環境變遷,帶來更大不利之因素, 就是前往學校的唯一道路──田廈路。(1)在天水圍排水工程體系未完成之前,經常大雨 水浸。(2)西新界污水處理廠興建期間,整條田廈路挖通以鋪設污水管,污水管工程引 致田廈路半邊單線使用多年,後又因排水出現問題,又在路旁及路中央重新排水工程。 (3)自政府將青衣貨櫃場改作其他用途後,附近田廈路之農地,幾乎全部用作貨櫃場, 貨櫃車輛穿梭往來,每天均因繁忙而引致交通癱瘓,汽車行經固然難以預計時間,連 行人路亦難以使用,路人也被「轟隆!轟隆!」車聲嚇怕,學童豈敢冒險?要是乘搭 校巴,亦常因交通阻塞而延誤時間,司機見況另作他選。如是者先後達十年。基於上 述原因,學童乘校巴到新市鎮屋邨學校就讀成風,形成友恭學校逐年減班。一九九四 年九月錫降村分校停辦。只得正校,地廣人稀,慘淡經營,一九九四年開始,教育署 推介一些來自兒童院之問題兒童入學,該等學童品德態度殊差,連原本較純良學生也 逃避,轉讀其他學校。

一九九五年,主任及教師均認為該批問題兒童無法教導,紛紛向校長提出離職,加以 在一九九六年二月教育當局通知學校,因學生人數太少,一九九六年九月不再資助友 恭學校營辦資助小學,無奈!結束了!

質量

友恭學校經營六十餘載,一向以無形之公民教育,訓勉兒童,積極的態度,勤奮和合 作精神,奠定做良好公民的基礎,同時,透過體育、遊戲、童軍、種植及其他學科、 術科之各種活動,訓練成遵守紀律。所以友恭學校之學生,除學業成績個別優越之外, 凡在外參加大型集體活動,有口皆碑,眾人皆稱:「不守規矩者,一定不是友恭學校 之學生。」所獲得之獎盃、奬座,歷年為人所欽羡。多至音樂室一幅二十多呎闊之玻 璃櫃也不夠放置。又常收到中學稱讚本校教育有方,從本校畢業學生表現良好之文件。

友恭學校被結束一事,早在十多年前預料得到,因為受附近交通及環境的影響,實難 免成為犧牲品,所以在一九八八年之前,曾向校董會及本鄉知名人士提出向天水圍申 請一所友恭中學,效法上水鳳溪,完成中小學教育體系,使友恭學校得以保存。只可 惜曲高和寡,反應極端冷淡,拖延至沒落之日,真箇望洋輕嘆。

興學育才,何止公益?為生活之改善,為文化之進步,利己利人,仍望有識之士,社 會賢達,能團結及組織起來,重建學府,造福桑梓,幸甚!幸甚!

以上是本人經歷過學生年代及三十多年的教師生涯,最後十多年成為友恭學校末代校 長的辛酸回憶。

 

 

 

 

文字│友恭學校末代校長鄧永成

友恭堂與友恭學校歷史

厦村鄉鄧氏宗祠,源於贄惠二祖從錦田僑遷厦村,設有極簡陋宗祠。至清乾隆己巳 (1749)年間,由眾子孫選定現今地址興建具備規模三進宗祠,以兄友弟恭命名友恭 堂,並設私塾教育青少年。

1920 年代,宗祠左旁及後園大興土木,興建禮賓樓招待親友,擴建校舍作育英才。

經歷數百年,不僅是古物古蹟,並存放著名家墨寶、對聯庭訓等,難能可貴,極受訪 客欣賞,亦給予青少年對古物有所認識,並啟示做人正確方針。

1945 年二次大戰後,多超齡兒童入學,隨後 1950 年代普及教育,課室不足,把宗祠空 間盡量利用,其中一項把中進大廳間成三個課室,教師上課時很辛苦,聲音受干擾, 學生也難聽清楚。每逢春秋祭祖及新婚拜祠堂,中間課室一定要暫停,騰出空間。

1964 年遷入新生村(前西山村)12 課室 24 班,校譽日隆。

1974 年在錫降村加設分校,順應社會發展。

1990 年代,市鎮屋邨,天水圍興建大型小學,吸納大量學生,同時政府刻意肅清鄉村 小學。

本區災難因政府將葵涌貨櫃場清走,趕來附近佔用所有空地,田廈路被貨櫃及重型車 輛全部佔用。此外,加上天水圍及附近污水渠工程,近十年佔用田廈路半邊馬路,因 而學生無法安心上學。

1996 年終告結束。

返回



其他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