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青山農場

青山農場

青山農場

孫中山

孫中山

李紀堂

李紀堂

鄧蔭南

鄧蔭南

下白泥碉堡,是中國同盟會革命黨人鄧蔭南建於1910年。

下白泥碉堡,是中國同盟會革命黨人鄧蔭南建於1910年。

屯門中山公園的入口,往內就是孫中山的銅像和紀念碑。

屯門中山公園的入口,往內就是孫中山的銅像和紀念碑。

馮自由

馮自由

黃興

黃興

紅樓被認為是與辛亥革命關連的建築,甚具歷史文化價值。

紅樓被認為是與辛亥革命關連的建築,甚具歷史文化價值。

近日被傳將拆卸的紅樓,引來不少市民前來抗議,希望將紅樓列作法定古蹟保留。

近日被傳將拆卸的紅樓,引來不少市民前來抗議,希望將紅樓列作法定古蹟保留。

文字 | 劉智鵬博士
圖片 | 文化葫蘆

1895年,孫中山在香港策動「乙未廣州起義」,揭開了此後十多年武力反清的序幕;最終成功推翻滿清政府,結束中國二千年的帝制。香港的辛亥革命史蹟主要集中在中上環一帶,但遠在新界西北的屯門青山,也有一處重要的革命基地;革命黨人曾經在這裡策動起義、培訓人員、試製炸彈,並且在起義事敗之後接收撤回的人員。這基地就是位於屯門蝴蝶灣畔的青山農場。

青山農場是香港富商李陞第三子李紀堂(1873-1943)的產業。1900年,李紀堂繼承了父業和大筆遺產,同年認識孫中山後加入興中會,並樂意捐出巨額金錢支持革命事業。自此至惠州三洲田起義軍解散為止,革命黨人的給養補充及遣散撫卹等費用,大部份由李紀堂解囊襄助。

李紀堂明白到革命經費不易籌措,於是在1901至1902年間在屯門青山購買土地數百畝經營青山農場;既為革命黨設置基地,也希望以營運所得支持革命事業。李紀堂同時在港島中環街市設立名為青山棧的商店,專門出售青山農場的土產。青山農場生產的雞蛋質量冠絕全港,因此雖然價格較其他商店昂貴,西人仍爭相購買。青山棧因此有所獲利,足以支持青山農場的運作。

當時英國向清政府強租新界不過一兩年時間,新界仍然處於明清農村社會狀態;屯門青山位置偏僻,並無道路往來,是革命黨人秘密活動的好地方。自1900年歲末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為止,青山農場一直由革命黨骨幹鄧蔭南擔任經理。鄧蔭南是孫中山在檀香山的革命同志;他名義上在管理農務,實際上在青山農場內安排各種革命活動。革命黨主要人物胡漢民、汪精衛、朱執信、黃興等都曾經在青山農場聚會,商量起義大計。另外,革命黨的領導人物則以青山農場作為軍事基地操練鎗砲和試驗炸彈。陳少白、馮自由、李自重、史古愚、劉思復、汪兆銘、黎仲實、喻雲紀等都曾經在農場試驗槍砲和炸彈。李紀堂更經常親自駕駛小火船將他們送到青山農場,並為他們預備食品。

青山農場由於遠離民居,也是革命黨人藏身的好地方。1907年潮州黃岡及惠州七女湖兩次戰役的敗軍就曾經藏匿於此。幸好有青山農場,惠州七女湖之役的主將陳純等人才得以經馮自由安排到這裡藏匿,然後轉送往南洋謀生,避過了廣東密探的搜捕。曾經避居青山農場的革命黨人還有宋居仁、許雪秋、李子偉、林旺等。李紀堂一直寬待青山農場的革命黨人,每次管場人員投訴革命黨人任意毀折花果,李紀堂都一笑置之!

青山農場經營了數年之後,革命黨人考慮到農場孤立一方易生危險,於是密謀開發另一處陣地,為青山農場提供掩護和支援。1905年,鄧蔭南向香港政府申請購入稔灣蠔田旁邊一片土地作為農業之用。這地方位於青山的西北面,面向后海灣對岸的南山,是瞭望彼岸清兵動態的好地方。青山農場背靠青山,後方視野為高山遮擋,山後稔灣的農地正好充當青山農場的前哨陣地。只要后海灣稍有風吹草動,稔灣的革命黨人就可以向青山農場通報。

鄧蔭南購入稔灣土地之後,曾經聘請當地居民開闢一條石路接連青山農場,以方便兩邊人員交通往來。今日有行山徑自稔灣經菠蘿山通往青山東南麓,據說是一條舊路,可能就是鄧蔭南當年所闢石路。有此一段石路,青山農場與稔灣兩地於是連為一線;作為青山農場的前哨分支,稔灣亦得以在革命的後期階段成為革命黨人在香港的另一個重要基地。

1910年初廣州新軍之役事敗,清政府四出緝捕革命黨人,鄧蔭南撤回稔灣圖謀再度起義。鄧蔭南在稔灣以鐵枝和磚頭建成一座兩層高的碉堡,以備長久防守和瞭望之用。鄧蔭南又在碉堡旁邊設一小型工廠,重操檀香山故業,以搾糖和舂米供養避居其地的革命黨人。另外,鄧蔭南又利用碉堡前不遠處的小碼頭,不時以小火輪運載米糧接濟預備起義人員。辛亥革命成功後鄧蔭南北上廣州,稔灣碉堡的歷史任務亦至此告終。

青山農場和青山棧並沒有隨著革命成功而結業。李紀堂為支持革命而散盡家財,卻仍能維持家計多年,大概是青山棧經營有方所致。民國成立之後二十年,李紀堂出售農場,與這革命基地劃上句號,他的事跡不久亦湮沒於中國近代多變的政局之中。可是,青山農場的故事卻並未就此完結;幾十年後,青山農場以新的內容再度引起香港市民的注意,並且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原來的歷史面貌。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青山農場範圍中有一座兩層高的紅色小樓,被學者及同盟會革命元老認定為辛亥革命時期的建築物;他們更宣稱孫中山曾經在這小樓中策劃反清起義。辛亥革命的核心人物黃興也在這次「再發現」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鮮明的角色;小樓旁邊矗立的三株棕櫚樹,被認定是黃興當年手植以象徵孫中山倡議的三民主義。革命元老更向香港政府提出要求,將這紅色小樓發展為孫逸仙紀念公園以發揚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可是,香港政府不能確定孫中山曾經在屯門青山農場活動,因此沒有回應建設紀念公園的訴求。最後,革命元老自行在紅色小樓的旁邊建設了一個孫中山紀念公園,並且在每年的雙十節在這裡舉行盛大隆重的紀念活動。儘管紅色小樓一直未能確立為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遺址,但通過革命元老的努力,「紅樓」漸漸成為香港市民普遍認同的辛亥革命地標。有趣的是,青山農場可能因為沒有留下實質的遺跡,這個貨真價實的辛亥革命基地也隨著「紅樓」的冒起而漸漸為香港市民所遺忘。近年香港市民熱愛本地歷史,屯門這段辛亥革命史也因為青山農場和「紅樓」的微妙關係而更為引人入勝。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