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香港仔和黃竹坑的新與舊

香港圍並非顯赫世家,卻出了一位在香港近現代史上舉足輕重的華人領袖周壽臣。

香港圍並非顯赫世家,卻出了一位在香港近現代史上舉足輕重的華人領袖周壽臣。

1970年代黃竹坑的農田

1970年代黃竹坑的農田

周壽臣爵士(1861-1959)

周壽臣爵士(1861-1959)

周氏舊居內,放有供奉祖先的神龕。

周氏舊居內,放有供奉祖先的神龕。

位於深灣的遊艇俱樂部。

位於深灣的遊艇俱樂部。

1935年建成的香港仔工業學校新校舍。

1935年建成的香港仔工業學校新校舍。

於1977年開幕的海洋公園,是黃竹坑的地標,每年吸引不少遊客。

於1977年開幕的海洋公園,是黃竹坑的地標,每年吸引不少遊客。

黃竹坑一帶早年是一個具規模的工業區。

黃竹坑一帶早年是一個具規模的工業區。

文字 | 劉智鵬博士
圖片 | 劉智鵬博士、高添強、文化葫蘆

香港仔和黃竹坑的新與舊

南區是香港島上一個既新又舊的地方行政區。所謂新,是指這地區在香港開埠之後並沒有跟隨港島北岸的發展而變成一個現代的聚落;今日的南區大致上是戰後開發的成果。所謂舊,是指這地區有年代久遠的先民活動,也有明清時期與「香港」一名有關的各種故事,耐人尋味。

尋找香港的源頭

南區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至黃竹坑南風道北一條小溪旁的一塊古代石刻。這塊被列為法定古蹟的石刻,與長洲、龍蝦灣、蒲台島的石刻相似;石上刻有三組鳥獸圖案和螺旋紋飾,與中國先秦時期的陶器和青銅器紋飾有相似之處。這塊石刻說明了南區這地方至少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石刻所在的南風道小溪,說不定就是古代南區的濱海地帶。

香港仔和黃竹坑是南區最多人聚居的地方,這兩處的名稱來源並無文獻可考。明朝萬曆年間成書的《粵大記》附有一幅海圖,圖中有今日香港島多處地名,島的南方自西至東有「香港」、「鉄坑」、「舂磑」幾處地名。據說明朝時期香港及鄰近地方的莞香產物會送到香港島南的石排灣,然後集運往外地;轉運莞香的港口於是順理成章被稱為「香港」。至於海圖上的「鉄坑」,所指極有可能就是今日的黃竹坑,因為同一地域並無其他以「坑」為名的地方。不過,據當地人的說法,黃竹坑新圍村有一條俗稱「大水坑」的小溪,溪邊長滿金黃色的竹枝,黃竹坑因而得名云云。

戰前的香港仔是香港島上的一個主要漁村,是官方「香港是一個小漁村」說法的源頭之一。黃竹坑是典型的農村,大約有一百英畝的耕地,算得上是香港島上主要的農田。香港仔和黃竹坑都是看似平平無奇的地方,但這裏的故事與「香港」的名字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大概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有族群到南區開村,並以「香港」為村名。清朝康熙年間編纂的《新安縣志》就有「香港村」的記載。1866年印行的《新安縣全圖》在今日的黃竹坑地域標上「香港圍」,這香港圍應該就是康熙年間的香港村。

十九世紀中期,香港政府文獻經常將香港圍稱作「小香港」 (Little Hong Kong);1898年編印的政府地圖,仍然以Little Hong Kong標示香港圍位置。Little Hong Kong的出現,可能是因為Hong Kong已經升格成為整個島的名稱,香港圍作為一條細小的村落,只配用上「小香港」的名稱吧!

周壽臣與香港仔的發展

香港圍看似普通農村,實質大有故事!香港圍有新舊圍之分;舊圍位於黃竹坑一個山坡上,是周氏建立的鄉村;他們的先輩務農維生,早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廣東移居至此,屬於「本地」族群。香港開埠不久,舊圍人口漸多,部分族人於1860至1870年間外遷,有村民遷至黃竹坑濱海一帶建立「新圍」。

香港圍並非顯赫世家,人丁亦未算鼎盛,卻出了一位在香港近現代史上舉足輕重的華人領袖周壽臣。周壽臣於舊圍出生,後來遷至新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1874年,周壽臣赴美留學,回國後當過清政府的官員,於仕途如日方中之際回港發展。周壽臣在香港任職於不同機構的管理層,計有香港電話公司、香港電車公司、香港電燈公司、香港油蔴地小輪公司、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和屈臣氏大藥房等。

周壽臣在香港政商兩界八面玲瓏,不忘推動黃竹坑的發展,造福鄉里。1920年代,政府預計土地將不足以應付香港的發展,於是計劃開發香港島市中心外圍和郊外的土地。1922年,周壽臣帶領其他華人領袖向政府提議將黃竹坑區發展成度假別墅,結果順利得到政府同意。事實上黃竹坑臨近濱海,既擁有大片平地又受群山包圍,是一個天然的度假區。後來果然吸引不少商賈名流發展休憩與娛樂事業,其中最負盛名的有香港鄉村俱樂部、珍寶海鮮舫、香港仔遊艇會以及後來建成的主題公園海洋公園。香港仔和黃竹坑亦因此漸漸成為市民和遊客的必到之地。

1950年代初期,香港工業開始大規模發展,政府在香港島沿岸填海開闢工業用地。1959年,黃竹坑填海工程完成後政府將新增的土地出售,區內主要幹線香島道兩旁有十數座工廠大廈先後落成,與涌尾河口一帶數以千計的艇戶和寮屋為鄰。政府同時在黃竹坑興建可容納約四萬人的黃竹坑邨,為工業區提供足夠的勞動力。政府又在黃竹坑闢地興建警察訓練學校和專治肺癆病的葛量洪醫院,連同天主教會設立的安老院,為1950年代的黃竹坑注入了新的社區元素。

今日的香港仔和黃竹坑既有傳統漁港,又有西式艇會;有百年古村,又有新式商廈;有私人會所,又有國際知名旅遊勝地;有名校、醫院、療養院,又有服務整個南區的社區設施。香港仔和黃竹坑從香港島的後花園蛻變成帶動南區發展的火車頭,為這區帶來更富傳奇色彩的明天。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