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香港電車

自1904年開始在港島穿梭的電車,堪稱是最經濟和環保的交通工具。

自1904年開始在港島穿梭的電車,堪稱是最經濟和環保的交通工具。

第一代電車為單層設計,原擬分為三等及頭等,此為三等車,可載客四十八人,收費每位五仙。

第一代電車為單層設計,原擬分為三等及頭等,此為三等車,可載客四十八人,收費每位五仙。

初時雙層電車上層無蓋,下雨天坐上層會變落湯雞,為了在雨天時上層仍可載客,於是在1913年加設了帆布帳篷。

初時雙層電車上層無蓋,下雨天坐上層會變落湯雞,為了在雨天時上層仍可載客,於是在1913年加設了帆布帳篷。

除了作為交通工具外,電車同時是流動的廣告。

除了作為交通工具外,電車同時是流動的廣告。

七十年代,電車駛入春秧街的畫面,早已深入民心。春秧街是區內福建人的「購物中心」。

七十年代,電車駛入春秧街的畫面,早已深入民心。春秧街是區內福建人的「購物中心」。

1923年,雙層電車上蓋改為永久性木質上蓋;1925年,則引入全密封式雙層電車。而由1924年開始,電車公司進行雙軌鋪設工程至筲箕灣段。

1923年,雙層電車上蓋改為永久性木質上蓋;1925年,則引入全密封式雙層電車。而由1924年開始,電車公司進行雙軌鋪設工程至筲箕灣段。

1965年,電車公司推出單層拖卡,直至1967年共有22輛投入服務。可惜由於拖卡製造的噪音頗大,後來於1982年廢除拖卡。

1965年,電車公司推出單層拖卡,直至1967年共有22輛投入服務。可惜由於拖卡製造的噪音頗大,後來於1982年廢除拖卡。

位於羅素街,九十年代建成的時代廣場提供購物消閒,曾經是電車公司的大型車廠。

位於羅素街,九十年代建成的時代廣場提供購物消閒,曾經是電車公司的大型車廠。

位於羅素街,九十年代建成的時代廣場提供購物消閒,曾經是電車公司的大型車廠。

位於羅素街,九十年代建成的時代廣場提供購物消閒,曾經是電車公司的大型車廠。

經歷超過百年歷史,電車的角色已經不止是交通工具,更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

經歷超過百年歷史,電車的角色已經不止是交通工具,更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

文字 | 張順光
圖片 | 文化葫蘆、張順光

香港電車

電車,是香港的標誌 ( ICON of Hong Kong ),亦是香港之寶。她擁有全球唯一的雙層電車隊,旅客來港必定乘搭電車,體驗一番。電車行走時經常發出「叮叮」的鈴聲,這與香港絕大部分其他交通工具不同,故香港人愛暱稱電車為「叮叮」。

香港電車的誕生及初期發展

港島北的沿海電車系統於1904年7月30日正式啟用。電車車身以組件形式由英國運抵香港裝嵌。首批電車共有二十六輛,分別為十輛頭等及十六輛三等,全部為單層設計。電車原擬分為三等及頭等 ( 沒有二等 )。頭等電車頭尾部分採用開放式設計,中間則是密封的,可載客三十二人,收費每位一角。三等電車採用全開放式設計,可載客四十八人,收費每位五仙 (以1904年生活指數計算,這收費相當昂貴)。

1910年,「香港電車局」改名為「香港電車有限公司」,並一直沿用至今。1912年,由於電車乘客開始增多,電車公司引入了十輛雙層電車。初時雙層電車上層無蓋,下雨天坐上層會變落湯雞。翌年(1913年),為了在雨天時上層仍可載客,於是便加設了帆布帳篷。1922年,「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總部從英國遷至香港,香港擁有全資經營權而股權屬於怡和洋行。同年,電車改用香港電燈公司的電力運作。1923年,雙層電車上蓋改為永久性木質上蓋;1925年,則引入全密封式雙層電車。而由1924年開始,電車公司進行至筲箕灣段的雙軌鋪設工程,到了1949年8月才宣告完成。

走過日佔至千禧的漫長歲月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日軍佔領時電車一度停駛。1945年8月15日戰爭結束,只有十五輛電車能夠維持服務(戰前共有一百零九部電車)。至翌年(1946年)8月,電車服務才大致回復正常。1954年,因應羅素街車廠擴建,北角車廠需要關閉,羅素街車廠亦改名為霎東街車廠。1972年,電車取消等級制度,劃一收費。

1974年,香港九龍倉和會德豐集團收購了香港電車有限公司。1976年,電車引入收費錢箱,於下車時投下五角。1982年,拖卡服務的終止引致全數售票員被淘汰,全部工序改由一個司機負責。1984年,電車公司進行調查;香港電車服務是否需要取消﹖結果大多數市民都傾向保留電車,電車服務才不致於被地鐵服務全面取代。1991年首季,霎東街車廠拆卸,原址興建時代廣場及銅鑼灣站出口。新電車車廠則設於石塘咀屈地街及西灣河(只作泊車用)。

2000年底,電車公司正式推出「千禧電車」- No. 168、169 及170。這款電車是在香港研發和製造的,富有時代感。新電車原擬設空氣調節系統,但後來因為技術問題和乘客的接受程度而放棄計劃。2001年,電車引進八達通系統取代舊有的投幣付款形式。

2004年,電車公司成立100週年,大事慶祝,舉行了一連串活動,香港郵政亦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以各時期的電車車款作題材,見證香港電車百年來的演變,此套紀念郵票更榮獲了最佳設計獎。

易主法國繼續為港服務

2009年4月7日,全資擁有香港電車的九龍倉宣布把香港電車的一半股份售予法資的Veolia。此消息震撼整個香港社會,當日成為新聞焦點,傳媒争相採訪報道。翌日,全港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報章都用A1及 A2版刊登此消息,可見電車在香港人心中的重要性!

2010年3月,九龍倉宣佈把持有的所有股份售予Veolia,香港電車將由該公司全資擁有。

時至今日,電車仍然繁忙地奔走西東,為香港市民提供服務,成為港島獨有的一道風景,當遇上120號,更必定舉機拍攝,皆因這輛於1949年10月製造的首輛第五代「戰後型」電車,是現存的唯一一輛經典電車。

香港歷史博物館內收藏有一輛第五代雙層電車,編號50,供遊人進入車廂內參觀;於2011年,海洋公園增設「香港老大街」景點,亦邀請香港電車公司仿照第五代電車初期樣貌,重新製造了一部仿古電車作展覽,大受遊客歡迎。

香港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夏天天氣炎熱,空調幾乎成為香港人不可缺少的設備;現時香港大部分交通工具都設有空調。於是,電車公司亦與時並進,推出了第一輛空調電車,編號88是港人非常喜愛的幸運號碼。

填海與電車新機遇

由於電車軌道幾乎東西貫穿整個香港島北岸市區,因此「電車路」成為了香港島市區的重要標誌之一。如果在香港島市區迷了路,只要從山往海的方向走,直至見到電車路,便可以此作分辨方向和位置的參考座標了。電車軌道於最初時都是在海旁路面建造的,但經過百多年來的不斷填海,現時幾乎全部「電車路」已遠離海旁,好像在城市中心,其實是香港地少人多,不斷填海建屋,電車路因此亦成為香港島填海歷史的最佳見證之一。

1970年代,柴灣被開發成住宅及工業區,大大提升了該處的交通需求。香港電車曾經考慮將電車線由筲箕灣東延至柴灣,但由於兩地被山阻隔,柴灣道斜道大,電車無法爬坡,開鑿隧道又不合乎成本效益,因此計劃未能落實。

1990年代,香港政府落實《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電車公司構思興建新電車支線延伸至新填海區,由於香港電車通車時幾乎全線沿海旁而建,因此這個計劃的另一個意義就是使電車重臨海旁。據估計,支線由上環街市開始,由林士街進入填海區,一直沿著海旁至維園道一帶再返回英皇道原有的電車路。現時,已經完成的中環填海區已預留了鋪設電車軌道的位置,真期待這新景象。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