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鄉間舊事

成和張兩個姓氏每逢農曆年都會聯群到訪道賀,舞動麒麟到祠 堂拜祭。

成和張兩個姓氏每逢農曆年都會聯群到訪道賀,舞動麒麟到祠 堂拜祭。

在民智未開的時候,傳統農村人也只能透過神力或迷信的方法去解決疑難。(圖片/ 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

在民智未開的時候,傳統農村人也只能透過神力或迷信的方法去解決疑難。(圖片/ 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

昔日農村婦女除了擔任家中田野的要務外,尤其注重宗教禮祭上的事情。(圖片/ 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

昔日農村婦女除了擔任家中田野的要務外,尤其注重宗教禮祭上的事情。(圖片/ 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

客家人珍惜大自然賦予的一切,對一些不能解釋的事情也多習以為常。(圖片/ 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

客家人珍惜大自然賦予的一切,對一些不能解釋的事情也多習以為常。(圖片/ 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

繁衍後代,繼後香燈是中國人的重任。「過房」也是無可奈何下的方法。(圖片/ 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

繁衍後代,繼後香燈是中國人的重任。「過房」也是無可奈何下的方法。(圖片/ 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

文字 | 吳文正
圖片 | 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

農村自古以來保留了不少傳統習俗和祭祀文化,這些全都是經歷了千年的生活演變和祖輩智慧累積的成果,引證了中華文明光輝的一面。

沙田和西貢有不少村落,當中包括圍村居民、漁民和為數不少的客家人,大家有著不同的語言和習俗,但經過數百年的共處,彼此在文化上也有著一定程度的融合。由於早年鄉郊生活純樸,文化教育並未普及,因此不少鄉例習俗,在今天看來是匪夷所思,更甚至近乎神怪荒誕和迷信,但從另一角度細想,這些傳統習俗是反映早年鄉民敬畏天地、拜祭祖先的信念而來。鑑於早期農村生活沒有太多的娛樂,生活在悠悠的天地間,就會衍生獨特的文化,例如客家歌謠,本身就能令婦女在山野間勞動過程中,憑歌寄意,心靈上從而得到慰藉,而有些習俗更是擔當延續香燈,維繫氏族團結精神的責任。

經歷了城市化的洗禮,今天新界地方仍然保存了不少節慶風俗,可惜的是,仍有不少早已失傳或被人遺忘。我們試從掌故和老村民訪問中,找來一些早已湮沒的鄉間舊事,細說一番。

私塾和教書先生

昔日農村生活雖然清貧,教育還未普及,但村民都明白讀書識字的重要,希望氏族子侄能夠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提高宗族的地位和影響力。

而一些較為富裕的氏族,都會在村中興建書室私塾,有些甚至建在祠堂旁邊,甚具規模。族長重金禮聘有名望的讀書人為教書先生,教授孩子四書五經和施以禮教,即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卜卜齋」,而這些老師大多飽讀詩書,甚至是曾在鄉試縣試中得到名次的秀才。隨著時代變更,進入民國時期,執教內容不再只是四書五經,開始包含自然、地理、化學、體育等。

從一些老鄉民口中得知,早年不少教書先生精通星相風水命理和音律繪畫,可謂博學多才,在民智未開的年代,在村中地位頗高,甚得鄉民敬重,有時在鄉民糾紛中,擔當仲裁和對外溝通的角色,好些老師更會在村中終老,頤養天年。今天私塾書室教育,早已成為陳跡,能夠保留下來的,亦只是僅存的歷史建築,供後人追憶而已。

互不通婚

過往農村社會因為爭奪資源和生活習慣的不同,族群之間時有爭執,甚至械鬥,導致傷亡,積怨之下而不通婚。但亦有一些流傳已久的典故,令一些氏族不會通婚;例如沙田大水坑的張氏和西貢孟公屋的成氏就因為有著相同太母鄒氏,成為異姓兄弟,後人不會通婚。時至今日,兩氏族人每年農曆新年更會相互拜年祝賀一番。

背負骸骨

客籍人士數百年來經歷不同時期大小的遷徙,他們同時會帶著祖先的骸骨一同遷移,稱為「背父骸」或「背負骸骨」。不少沙田客家村的開基祖都在清初由內地南來香港。

據說清初,分別有謝、李、曾三姓的客家人一起乘舟南來,途中遇上颶風,混亂之際竟將祖先「撈亂骨頭」,後來匆忙執拾後,三姓人結為異姓兄弟,協議世代後人互不通婚。此三姓人分別是謝氏開基於沙田圍,李氏遷往牛皮沙,而曾姓則遷往新塘(今多石村)。

喊驚婆與問米婆

嬰孩半夜啼哭,或食慾不振,今天可到醫院診所應診。早年醫學未見昌明,農村社會除了倚賴中醫山草藥醫治奇難雜症,亦會訴諸鬼神問卜。遇上嬰孩啼哭會認為是鬼魂附身,村民只好請來喊驚婆「驅魔」,喊驚婆通常先會唸唸有詞,連隨拿出紙符化解,之後父母送上酬金道謝。

至於另一種令人嘖嘖稱奇的「職業」,就是問米婆,她們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聽聞有些是祖傳而來,又有部分是突然得到大病後,有神靈上身,得到通鬼神的能力。姑勿論如何,這些神通廣大的問米婆確實有不少的捧場客,村民都會因應各種原因,希望能透過問米婆跟逝去的親人溝通,既能解決心中疑團,某程度上,也可令在世的人的主觀意願,在問米過程中得到釋懷開解。

伏仙姑

早年的鄉間,存有不少不可思議的事情,例如「伏仙姑」;據說是發生在中秋節的晚上,有一班已婚和未婚的婦女們會聚在一起,當中有一較年長的婦女充當伏者,坐在桌前開始口中唸唸有詞,身體也會搖晃,時而呢喃嘆息,時而呻吟,此為通神靈的過程。最有趣的,是她會說出一些不認識的死者生前的事蹟,甚至死後的見聞,語氣和死者同出一轍,令人嘖嘖稱奇。伏者有時直通神靈,訴說不少禮儀禁忌,儆示鄉民。偶爾伏者會因種種悲慘痛苦的事,而情緒失控下嚎啕大哭,那時一群旁聽者就急需以口含的「符水」噴之,疾呼其名,令「仙姑」甦醒,大多數伏者醒後,多對之前所發生的事全然不知,仿如造夢一場。

至於此種「儀式」,只會容許女性參與,絕少有男性加入,有說這是一個供傳統農村女性,宣洩生活中的鬱悶心結的機會。

七月七水

時至今日,七月初七拜「七姐誕」已漸被人遺忘。據村民憶述,早年農村每逢七月初七的凌晨,一班阿嫂就會聯同一起,沿山下溪澗走上山,去到山水的源頭,用水桶取下清澈的山水在日出之前擔回家中,將水倒入一小口的埕內,再用布包裹埕口,以備不時之用。

原來這埕「七月七水」,不單被認為是最乾淨的水外,更是萬能藥水,既可用來煲藥煎茶;遇到腸胃不適,連甘油仔沖來服用,就能「水到病除」,今天聽來令人難以置信。

過房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人視繼後香燈最為重要,尤其在農村社會,男性既是生產力,更是田地財產祖業的繼承者,因此如果髮妻未能添丁,丈夫可以再娶妾侍,期望誕下麟兒。

而「過房」則是另一種以防「絕後」的做法,就是將叔伯兄弟多於一個的兒子「過繼」,首選當然是親兄弟的子侄,其次是其同血緣他房的堂兄弟的兒子。經大家協議下,簽下書面紅紙作證,同時代表過房子跟親父母斷絕關係。繼而在祠堂中,在眾父老面前,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就作完事。在「過房」中,一般不會將長子過繼,而過房子也名正言順,將來可擁有該家族留下的田地財產。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