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新舊交替老圍情

張醒文村長身後的泥屋,是現時少有仍能完好地保留的土房子,歷史悠久。

張醒文村長身後的泥屋,是現時少有仍能完好地保留的土房子,歷史悠久。

中大藝術系畢業的Eric在老圍土生土長,他坦言村內有綿密的人情味,這份情在都市很難找到。

中大藝術系畢業的Eric在老圍土生土長,他坦言村內有綿密的人情味,這份情在都市很難找到。

老圍村由五姓人共建而成,村內除了廟宇,亦有見證該處歷史的建築。

老圍村由五姓人共建而成,村內除了廟宇,亦有見證該處歷史的建築。

比起市區的鋼筋水泥,老圍內的排屋雖然也混有石屎,其屋頂鋪上一磚磚瓦片,可謂是村間獨有。

比起市區的鋼筋水泥,老圍內的排屋雖然也混有石屎,其屋頂鋪上一磚磚瓦片,可謂是村間獨有。

刊於2012年

轉眼三百年,在老圍村土生土長的張醒文村長和年輕村民E ric ,雖然成長於不同年代,但兩人所憶述的村中逸事,都隱隱透出一份圍村獨有的人情味。

回想遷村初期,村民流徙到荃灣,張村長形容是「家族霸山頭,霸幾多便開幾多山」。「碰到人家的父母,會叫阿叔、阿嬸;看見同輩,就叫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張村長指出,村民間的關係良好,即使是不同姓氏,彼此的稱呼也很親密。另一邊廂,Eric 不諱言自己很嚮往市區生活的便利快捷,但一問到會否搬往市區,他一口回絕,原因是捨不得老圍的人情味。

「小時候父母不讓我單獨落村,所以沒有很多朋友,聖公會的程姑娘知道我喜歡填色,就經常走上來送填色畫冊給我和弟弟。」或許童年天份得以發揮,E ric 現已從中大藝術系畢業,並在村內畫了兩幅壁畫。當年的「淺灣」,現已發展為繁華鬧市,老圍卻保留著綿密的人情況味。

返回



其他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