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基督宗教傳入新界西

1960年代,屏信街新堂開幕儀式。

1960年代,屏信街新堂開幕儀式。

倫敦傳道會最早在元朗設立教堂,其後交由中華基督教會接手,1960年遷至屏信街。

倫敦傳道會最早在元朗設立教堂,其後交由中華基督教會接手,1960年遷至屏信街。

倫敦傳道會購入舊德達書院後,興建多幢樓房供傳,包括以麻石建造的馬可堂。

倫敦傳道會購入舊德達書院後,興建多幢樓房供傳,包括以麻石建造的馬可堂。

教堂地下放置聖若望保祿二世像,歡迎進堂的人。

教堂地下放置聖若望保祿二世像,歡迎進堂的人。

教堂內的哥德式木祭台來自薄扶林納匝肋印書館的小堂。

教堂內的哥德式木祭台來自薄扶林納匝肋印書館的小堂。

天主教神父在元朗舊墟旁建立的天主堂和學校已經棄置。

天主教神父在元朗舊墟旁建立的天主堂和學校已經棄置。

天主教贖世主堂位於屯門新、舊墟之間,外形矚目,成為區內地標。

天主教贖世主堂位於屯門新、舊墟之間,外形矚目,成為區內地標。

文字 | 陳天權
圖片 | 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之前,元朗和屯門甚少與港九兩地接觸。英國接管新界後,基督新教的倫敦傳道會差派傳道人黃述芳由上水石湖墟步行至元朗探路,他見有大型墟市,人口密集,民風純樸,便開展佈道工作,建立「元朗福音堂」,成為新界第一間基督教堂。

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

新界成為香港一部分後,吸引傳教士到來開闢新天地。倫敦傳道會為加強新界的傳道工作,1900年讓華人的道濟會堂和西人的愉寧堂聯合成立新界傳道會,由威禮士牧師(Rev. Hebert R. Wells)總理其事。黃述芳經常陪同威禮士牧師到新界西各地巡迴佈道,足跡遍及十八鄉、新田、屏山、屯門和荃灣。當年新界還未有現代公路,亦無馬車和汽車可以代步,傳教工作甚為艱苦。

早年的傳教工作通常伴隨教學,元朗福音堂於1903年遷至元朗墟東門口一間舊屋,1906年在旁加建真光書室,1916年再建另一小樓供女生就讀。這兩間書室就是今天中華基督教會元朗真光小學的前身。

1918年,長老會、倫敦傳道會和公理會組成中華基督教會,以發揮更大的傳教功效。翌年元朗福音堂擴建,易名「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

香港隸屬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第六區會,1932年接收新界傳道會的工作,翌年新界傳道會結束。1949年中國政權變更,第六區會改組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行政獨立。

隨着教徒增加,活動空間不足,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和真光學校遷到擊壤村旁(今屏信街)。新堂於1960年啟用,學校於1963年落成。今天所見的元朗堂是1993年重建的面貌,但開基年可追溯至1898年。

馬禮遜樓與何福堂會所

屯門新墟附近有一座建於1936年的別墅,屬抗日名將蔡廷鍇所有,1946年10月借給達德學院使用,至1949年2月止。1952年倫敦傳道會買下校園,給予中華基督教會作為女宣教師學校,名為「香港神學院」。其後崇基學院宗教系成立,神學院便遷至崇基。

1961年倫敦傳道會將校園業權轉移給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原來的別墅(即達德學院本部大樓)改名「馬禮遜樓」,紀念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女生宿舍改名「何福堂會所大樓」,紀念香港第一位華人牧師何福堂。1960年和1963年先後有拔臣小學和何福堂書院在何福堂會所兩旁設立,會所成為教會牧師和教徒的退修之地。

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天主教傳教士早在19世紀下半葉已到新界傳教,但當時只集中大埔和西貢一帶。連接新界西的青山公路在1919年建成後,他們開始進入元朗佈道,先行者是穀祿師神父(Richard S. Brookes)。1927年他在元朗墟旁的東頭村設立聖堂,以「聖伯多祿及聖保祿」為主保聖人,成為天主教在元朗區的傳教起點。

穀祿師神父不辭勞苦,經常到偏遠的窮鄉僻壤傳道,並為村民及教友排難解紛。他在八鄉上輋、長莆及金錢圍等地設立小堂,今天已經廢置。

1952年,元朗自立成為一個堂區,當時的主管是黃景賢神父,他在水邊村覓得土地,興建規模宏大的聖伯多祿聖保祿堂,1958年12月18日由傳信部部長雅靜安樞機(Cardinal Agagianian)祝聖啟用。同年在教堂下層成立崇德英文書院,為元朗區培育人才。

踏入聖伯多祿聖保祿堂,最矚目的是聖所牆壁一座漂亮的哥德式木祭台。它原本屬於薄扶林納匝肋修院的小堂,是19世紀末的文物。1950年代初,巴黎外方傳教會將總部撒出香港,納匝肋修院售予香港大學,小堂的祭台贈予新落成的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1973年教堂重修時,請墨西哥名師設計了一批馬賽克鑲嵌畫,其中一幅復活基督彩畫置於哥德式祭台中央,另外十四處苦路彩畫擺放教堂兩側。祭台左右兩邊的聖像原為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現改放耶穌聖心像和聖母聖心像,新與舊的藝術品為教堂增添豐富的宗教色彩。

天主教贖世主堂

青山(屯門)在1935年已有一座天主教堂,名「聖亞納堂」,附設明德學校,其時屯門屬於元朗堂區,1960年方自成一區。同年教區在屯門新墟興建聖若翰洗者堂,積極在新墟與舊墟傳教。其後聖堂不足以容納眾多教友,1973年興建贖世主堂取代,舊聖堂現已無遺跡可尋。

贖世主堂位於新、舊墟之間(今天西鐵屯門站旁),1973年4月13日由徐誠斌主教祝聖,堂內可容納數百人,外牆上巍峨的十字架十分引人注目。與聖堂相連的青山天主教小學創立於1972年,當時前面是波光粼粼的青山灣,如今已發展成為繁盛的屯門新市鎮中心了。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