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消逝中的老店風景

六、七十年代是上海街的黃金歲月,由於交通便利,商業活動興盛,車水馬龍盛況空前。

六、七十年代是上海街的黃金歲月,由於交通便利,商業活動興盛,車水馬龍盛況空前。

油蔴地是華人聚居地,日常生活包括娛樂所需應有盡有,是自給自足的社區。

油蔴地是華人聚居地,日常生活包括娛樂所需應有盡有,是自給自足的社區。

上海街兩旁商舖林立,唐樓石柱寫上碩大寶號名字,非常搶眼。

上海街兩旁商舖林立,唐樓石柱寫上碩大寶號名字,非常搶眼。

上海街曾是九龍半島最繁盛的街道,早年街坊都會說「上海街旺過彌敦道」。

上海街曾是九龍半島最繁盛的街道,早年街坊都會說「上海街旺過彌敦道」。

今天油蔴地仍然保留不少傳統行業,利和秤號售賣各式各樣的秤,何太每天如常開店等待客人光顧。

今天油蔴地仍然保留不少傳統行業,利和秤號售賣各式各樣的秤,何太每天如常開店等待客人光顧。

美都餐室是市區少有的舊式餐室,不少人慕名而來,憑窗可觀賞油蔴地榕樹頭的景緻。

美都餐室是市區少有的舊式餐室,不少人慕名而來,憑窗可觀賞油蔴地榕樹頭的景緻。

在美都餐室中,可以找到 ArtDeco的設計裝潢風格。

在美都餐室中,可以找到 ArtDeco的設計裝潢風格。

鏡明是一間屹立在上海街逾九十年的老店,四代同堂堅守的祖業,是典型的家庭式經營。

鏡明是一間屹立在上海街逾九十年的老店,四代同堂堅守的祖業,是典型的家庭式經營。

林伯一生奉獻予馮滿記,這種忠心耿耿的賓主情誼今天已難復見。

林伯一生奉獻予馮滿記,這種忠心耿耿的賓主情誼今天已難復見。

成昌錶行吳老闆待人以誠,貨真價實,吸引不少顧客專程到來。

成昌錶行吳老闆待人以誠,貨真價實,吸引不少顧客專程到來。

早年油蔴地是巧手工匠的集中地,今天郭記木刻已傳到第六代,新一代傳承祖業是非常難得。

早年油蔴地是巧手工匠的集中地,今天郭記木刻已傳到第六代,新一代傳承祖業是非常難得。

當年文明里的寫信先生,仍可在玉器市場中找到他們。

當年文明里的寫信先生,仍可在玉器市場中找到他們。

單眼佬涼茶(春和堂)

單眼佬涼茶(春和堂)

永康藥行

永康藥行

得如酒樓

得如酒樓

朱義盛(老實公司)

朱義盛(老實公司)

馮滿記

馮滿記

南興隆

南興隆

蔡同盛

蔡同盛

泗祥號

泗祥號

廖孖記

廖孖記

和盛珠寶金行

和盛珠寶金行

文字 | 吳文正
圖片 | 文化葫蘆、政府新聞處、鄭寶鴻、高添強

近年每逢老店結業,都會成為城中話題。然後市民蜂擁而至,爭相購買或拍照留念,彷彿參與一場又一場的老舖追悼會。加上近半年來新冠肺炎肆虐,經濟不景,百業蕭條,令不少店舖關門大吉,老店更是首當其衝。

油蔴地的老香港情懷

油蔴地作為一個傳統的舊社區,是各個行業的集中地自有其因由,早於1870 年代這裏已是華人聚居和營商的地方,是當時九龍半島最熱鬧繁盛之處。沿岸漁民聚集,相關的造船、蔴纜、槳櫓等的小工業,加上生活所需的市集和工匠陸續出現,令油蔴地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據文獻記載,1901 年,油蔴地人口已逾一萬七千人,隨著發展加劇,人口稠密,土地不敷應用,政府有見及此,決定重新規劃,於1900 年代展開大型的填海工程,今天的新填地街和廣東道就是這次填海得來的兩條主要街道。

至於因第一代油蔴地警署(1873 年)所在地而命名的差館街也在1909 年重新命名為上海街,在往後的日子,這條主街道和旁邊的小街,興建了不少唐樓,樓下出現各式各樣不同類型的商舖。與此同時,一些重要的公共設施和娛樂場所也因應需要而出現,例如今天稱為紅磚屋的抽水站(1895年) 和戰前油蔴地戲院(1930 年), 還有建於1913 年的油蔴地果欄,第二代油蔴地警署(1923年),加上地標油蔴地天后廟建築群等。這些糅合中西交匯文化的歷史建築,為油蔴地區帶來既豐富又多元的文化色彩。直到今天,仍保留了真正的老香港情懷。

上海街旺過彌敦道

回顧過去,不同老店和行業會因應地理和人口結構與消費模式而出現或消失。在二十世紀初油蔴地的店舖大多是民生所需,例如船務、雜貨、米業、鐵匠、木材、故衣、中藥店,甚至是妓寨和鴉片煙館等。另一方面,由於油蔴地避風塘(1915年)有不少漁民聚居,配合他們的信仰和生活習慣,遂形成了獨特的消費習慣,令某些行業在上海街成行成市,例如神香佛像店、金行、故衣、船隻配件店等。

「上海街旺過彌敦道」是不少老街坊不約而同的口頭禪,作為貫穿佐敦至太子的主要幹道──上海街,1930 年代到1980 年代,是其跨越半世紀的黃金歲月。街坊們對當年車水馬龍的盛況記憶猶新,附近既有佐敦道碼頭和巴士總站連結港島和新界,加上另一邊的旺角碼頭(位於山東街),形成了水陸交通的樞紐,自然成了繁盛的商業匯聚點,恍如一幅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

老店情義,消隱中……

上海街曾經是一道燦爛繁華的風景,只可惜不少紮根數十年的老店相繼結業,部分商舖仍然空置或被其他行業取代,朝氣不再。回想二十年間,遊走在上海街所認識的老店,不少都已經消逝無蹤。記憶中是他們大多外觀和室內看似破舊的傳統裝潢,看似雜亂無章,原來是「亂中有序」。只需細看都會發現當中貨品的擺設選取,甚至是招牌書法體,都反映店主個人的喜惡和心思,充滿個性,形成一套獨有的本土美學。決非現在千遍一律的設計裝潢。

發掘故事期間,與店主和其家人進行訪談,了解到他們的營運模式和創業的因由,與及多年來所經歷的無數風浪,一方面在逆境中如何守業自強,如何面對環境的變化,適者生存。細想一下,傳統老店不止經營一盤生意,同時也經營一份社區的人情網絡,經年累積的珍貴情感和社會資本外,建構城市的肌理,成為居民生活和感情的依歸。雖是繩頭小利的生意,實則背後充滿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守則,就是誠信。

「最緊要有信用,唔好呃人,有口碑客人就會返轉頭幫襯啦!」不少認識的老闆異口同聲,深信此為待客之道。反觀今天所強調市場壟斷,急功近利的經營策略想法,相比堅守信念的老店,看似抱殘守舊,不思進取,然則老店經年賺取的街坊人情和信賴,絕非金錢所能衡量,細水長流的情義才是價值所在。

在上海街的老店中,不少已是經營兩至三代人,由早輩創業到後代守業,箇中的酸甜苦辣,往往不為外人道。鏡明畫框至今屹立上海街逾九十年,經歷了三代人,是傳統的兄弟班家族經營,筆者回想主理人陳老太如何看家業前景,「能夠守到今時今日已經是了不起,依家做埋我班仔女呢代人,相信已對得住上一代啦!」年逾九十歲的她坦然說出心底話。

至於另一間已結業的老店馮滿記,以售賣東南亞嗎㖘籐蓆和繡品裙褂為主,香港的店是新加坡百年老舖的唯一分店,戰前已在上海街經營,當年負責人林伯已逾八十高齡,每天仍是風雨不改,戰戰兢兢開店做生意,客人多是老街坊或上年紀的人,專程來購買老店馳名的黑鬼油和紅花油。據林伯所說,馮滿記是他一生人的唯一一份工作,為馮滿記服務超過半世紀,「人哋帶你出身,真係千恩萬謝!」林伯無時無刻心存感恩,從中可見那份忠誠和跟僱主間的情誼。數年前林伯做到生命的終結,翌年香港馮滿記也告別了油蔴地。

在時代巨輪下湮沒

隨著社會發展迅速,不少傳統老店也隨時間巨輪逐漸被淹沒。在上海街一帶的老店,也跟香港其他社區的老店面對相同的景況。綜合歸納出數個結業的主要原因。包括社區發展重建、租金和人工大幅上升、行業後繼無人、店主老邁或去世、本業未能適應時代需要、貨品質素下降、原材料缺乏供應、內地貨品大量充斥、財團壟斷、條例管制等,有些則是結合多個因素之下而結業。


城市發展,彷彿與舊文化勢不兩立,勢成水火,具本土特色的老社區、歷史、舊街坊的生活情懷,如塵埃般被掃出歷史之外,歸根究底,我們的城市何時才學懂尊重和惜取自家擁有的一切?唯利是圖、市場利益、急功近利作為唯一衡量標準指標,是否有違以人為本的基本價值?國際大都會並不是空泛的口號,或許我們不應寄望一所億萬豪裝的空殼,作為我城的文化地標。

 


近年結業的老店

1.永康藥行

創辦年份:1946年
結業年份:2015年
由中醫師梁利三創辦,設有中醫註診,牆上有一列傳統的百子櫃,售賣地道藥材。

2.馮滿記

創業年份:1930年代
結業年份:2015年
是新加坡老店外的唯一分店,以售賣馳名黑鬼油、紅花油等成藥為主,兼賣東南亞土產,如嗎㖘籐蓆,更有裙褂和刺繡床上用品等。

3.朱義盛(老實公司)

創辦年份:1926年
結業年份:2010年
售賣鍍金飾物和銀器,「老實公司」由創辦人命名,以老實經營為信念,另外老店也有售賣護髮功效的自家製刨花油,甚得老一代顧客歡迎。現在老店設有網上平台繼續售賣貨品。

4.單眼佬涼茶(春和堂)

創辦年份:1920年代
結業年份:2018年
由李鏞昌創立,由於天生大細眼,小童戲稱為「單眼佬」而得名。售賣招牌涼茶和五花茶,經濟實惠,甚得街坊歡迎。還兼賣自家成藥,琥珀膏和滴耳油。

5.南興隆

創辦年份:1927年
結業年份:2015年
經營兩代人。早年以售賣裙褂刺繡和棉胎為主,後來兼營床上用品。隨著中國市場開放,大量廉價產品湧入,傳統生意難以為繼,只有售出老舖,光榮結業。

6.得如酒樓

創業年份:1920年代
結業年份:2012年
可說是九龍區最後一間戰前酒樓,內部裝潢保留六十年代格局,由黎氏家族創辦,多年來見證油蔴地的歷史,後因家族糾紛而停業多年,去年才正式清拆內部裝修,準備發展。

今天仍於油蔴地經營的百年老字號

1.泗祥號

創業年份:約1920年代
昔日生產船用律囉,今天轉營製作其他木器工具,仍然堅持本業,老闆何先生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民間歷史達人。

2.廖孖記

創業年份:1905年
香港人的馳名品牌,堅持用料靚,加上古法炮製的腐乳,街知巷聞。商標用上創辦人廖氏孖兄弟為記。

3.和盛珠寶金行

創業年份: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
是上海街上歷史最悠久的店舖,由東華三院前總理胡寬創辦,早年水上人為主要顧客,今天以區內少數族裔為主。

4.蔡同盛

創業年份:1873年
超過百年歷史的蔡同盛以打造不銹鋼爐具馳名,其招牌「太空爐」專門烘烤燒肉,製作需時,經過千錘百鍊才可完成,多年來都堅持本地製作。本地名店鏞記酒家的燒鵝也是指定使用蔡同盛的燒爐。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