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三生三世油尖旺

行街購物逛商場,是香港人的消費生活習慣。霓虹招牌映照下的旺角街頭令人目眩心醉。

行街購物逛商場,是香港人的消費生活習慣。霓虹招牌映照下的旺角街頭令人目眩心醉。

多年來信和中心是潮流集中地,不少最新的文化資訊都能從中找尋得到。

多年來信和中心是潮流集中地,不少最新的文化資訊都能從中找尋得到。

互聯網未普及時,日本潮流寫真雜誌是不少年輕人的朝思暮想。

互聯網未普及時,日本潮流寫真雜誌是不少年輕人的朝思暮想。

廟街是龍蛇混雜之地,也是充滿市井色香味的地方。

廟街是龍蛇混雜之地,也是充滿市井色香味的地方。

地攤擺賣今天已是買少見少。

地攤擺賣今天已是買少見少。

重慶大廈充滿混雜的異國風情,竟成為大學研究的對象。

重慶大廈充滿混雜的異國風情,竟成為大學研究的對象。

旺角商場遍布,各式商品琳琅滿目,滿足市民無窮的消費意欲。

旺角商場遍布,各式商品琳琅滿目,滿足市民無窮的消費意欲。

1970年代後,尖沙咀海運大廈成為中產消費者的朝聖地,也是不少文化人的活動場所。

1970年代後,尖沙咀海運大廈成為中產消費者的朝聖地,也是不少文化人的活動場所。

彌敦道是本地消費生活的好去處。

彌敦道是本地消費生活的好去處。

1980年代起,尖東成為全新商業區和觀賞聖誕燈飾的拍拖聖地。

1980年代起,尖東成為全新商業區和觀賞聖誕燈飾的拍拖聖地。

五光十色的夜生活,都是尖沙咀吸引人流連不捨的原因。

五光十色的夜生活,都是尖沙咀吸引人流連不捨的原因。

文字 | 曹民偉
圖片 | 文化葫蘆

這一代年輕人可說是商場哺育中長大,昔日的商場與街舖還處於一個曖昩界線之間,商場往往是一條垂直的街衢。周末的節目就是從旺角逛信和及幾個潮流商場,然後行落油蔴地廟街露天市集,直逛到尖沙咀海運大廈,幾個大商場格調自成一派,沒多少連鎖店、也沒多少幾層樓百貨公司,那時逛商場充滿著一種尋寶與歷奇的心情,店長會從法國找古董回來、廟街有山寨廠貨品、尖沙咀小型潮流商場百利與利時有本地品牌湧現。逛商場不只是買東西,也是汲取林林總總新知識,最新的日本音樂、最近的熱門電影、最潮的流行時尚,店主人既熱情又親切,教你穿衣打扮、教你看什麼雜誌、教你買什麼唱片,逛同一商場的一夥人像個秘密會社,原來身邊人都喜歡看一樣的雜誌、嚐一樣的咖啡,一代人的品味就由這些潮流商場塑造出來﹗

MK文化褪色

「到你再過多兩年 / 差不多三十歲的某天 / 你會去最後一次二手唱片店 / 賣去過往十數年 / 買落的幾百張唱片」這是本土樂隊My Little Airport的歌《去信和賣碟》,道出了一個時代的心聲。

信和商場可以說是一代MK 仔的集體回憶,1 9 7 9 年信和商場初建成之時宣傳走高格調路線,然而乘著1980 年代日本風盛行,旺角變成了日系文化的搖籃,而信和中心更加是漩渦的中心,那時染著金髮或留著「Matchy」頭的年輕人,在信和尋找他們的偶像中森明菜與近藤真彥的唱片、雜誌,甚或僅是一張照片。這股風潮蔓延及至附近的潮流特區、瓊華中心、荷李活中心,都成為潮人集中地。荷李活中心是訂製西裝與潮服的所在地,新潮牛仔褲、The Checkers格子長褸,連時興的滾軸溜冰鞋都可找到;西裝款式時興闊膊、墊膊、色彩繽粉,不少人拿著近藤真彥、澤田研二等偶像的照片前來造衫,任何最新款式的服裝都可以在荷李活中心找得到。1986 年周潤發主演的電影《英雄本色》推出之際,大量年輕人就到此訂製「Mark 哥」長褸。那年代看一個偶像明星紅不紅,就看看他的信和指數,看他所賣出照片的數字高不高。

最厲害是還未有互聯網的年代,任何日劇或卡通片只要今天播出,第二天已可以在信和找到中文字幕版本,是學生哥與追星族排隊搶購的潮流養分。至於日本歌手中森明菜、酒井法子、小泉今日子等明星的唱片一推出,即可以炒賣到百倍的價錢,幾千元一張也有人爭著買。《宮澤里惠寫真集》於1991 年推出時,信和大排長龍,一天之內一萬冊銷售一空。

廟街色香味

小時候1970 年代往廟街是因為喜歡那大笪地風情,廟前的榕樹頭布滿了各式講故事賣春藥,賣武賣跌打丸,連環圖講三國演義故事,街頭粵劇表演,賣唱的生鬼七懂得拉二胡、小提琴及拉鋸琴,賣墨水筆小販即席將墨水筆飛插到木板上,也有玩魔術的一下子變出了一隻白鴿,老伯伯在路邊表演草織公仔在空中跳舞的法術,還有人幫人用鉗拔牙補牙。1980 至1990 年代隨著平民夜總會的規管制度化,廟街風情不再,它不再如電影《新不了情》(1993)中般熱鬧,再也找不到《天若有情》(1990)中的傳奇。

當然大笪地少不得各式的美食,遠遠已聞到炆牛雜牛腩、炸豬大腸、魚蛋粉、乾炒糯米飯等味道,鵞記渣咋以外還有杏仁茶、芝麻糊與綠荳沙糖水,樓上住家熬的豬骨粥加炒麵,當然還有今天依然出名的瓦罉碳爐煲仔飯,陣陣碳香傳來飯焦香,令人口水直流!

往日的廟街當然也有不少非法勾當,「黃賭毒」樣樣齊,有阿婆在樓梯口招引嫖客上樓、有賣票坐小貨車往城寨看豔舞,1960 至1970 年代這裏是出名的紅燈區,不少越戰水兵都在附近碼頭登岸到來尋歡。亦處處有蔴雀館竹戰聲,舊日更加有地下的番攤、字花檔、李金蘭大檔等,後巷有食狗肉賣毒品,樣樣齊,只要是識途老馬,不愁尋不著開心,儼然是一個露天城寨。今天這些非法部分早已煙消雲散,倒是剩下一些在街邊拉客的北方佳麗,惹人憶起昔日的無限風光。

尖東舞照跳

年輕一代對重慶大廈的想像,大抵都是來自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1994),美國《時代》雜誌甚至將重慶大廈評為「全球一體化的最佳例子」。1940 年代這裏前身是重慶市場,圓形的建築十分詭異,後來建成玫瑰酒店,到1961 年才改建成五幢十七層的連體式樓宇,它毗連的偌大商場,造就了這個既混亂又神秘的國際人士聚腳地。

一直走到海運大廈, 自然聯想到李小龍在屋頂踢腿的經典照片,這幢超級商城正是香港於1966 年建成的第一幢郵輪碼頭商場。當年海運大廈開幕是一件全港盛事,特別邀來訪港的英國瑪嘉烈公主主持揭幕,象徵著時尚與洋派的高級時代開始,當年周末最快樂的家庭活動就是逛海運大廈,順道往海天酒樓夜總會飲茶吃晚飯。

鄰近的星光行是專門吸引遊客的地標,樓下是賣古董工藝品的裕華國貨,樓上有部分樓層租予市政局香港博物館,以前也曾有過蠟像博物館。最有特色的一層是翠園酒家的「星光邨」,像一個迷你版中國城,有各式各樣例如掌相、人像畫、中國剪紙、彩瓷、竹雕、象牙製品,以及專賣遊客紀念品等的攤位,特別難忘那位專門縫製中國娃娃的老藝人。直至19 7 7 年,整個海洋中心商場正式落成,連結海運大廈成為一個長長的商場系統,到2003 年香港實施了自由行政策以後,整條廣東道及海運大廈商場一帶,已成為自由行遊客最熱門的購物地標。

尖東值得一提是1 98 0 年代令香港揚名世界的日式夜總會文化,當年香港曾經是全球每年開「XO」最多的地方,夜總會的影響力可想而知,那時候許多香港大生意都是在夜總會談妥的,一晚在夜總會花費十萬八萬,換來一單過百萬的生意。那時尖東新文華中心一帶是夜總會發源地,當年大富豪及中國城、大都會在這裏,合稱為「尖東三大夜場」,再加上新花都、大皇宮、富都、富城、中國宮殿、迷城等,令整個尖東鶯歌不絕,在九七回歸時,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也特別強調一句:「馬照跑,舞照跳。」可見尖東夜總會跳舞文化對香港商場的影響有多重要。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