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深水埗,不要只被特色牌檔和建築吸引,抬頭一看,連街道的名字,背後又見一街一故事。區內不同街名更可看出幾個香港街道命名的原則,或以地形、或以名人,每個街牌就像故事書的封面,一揭頁,就見深水埗的點滴。
以從前產業命名
鴨寮街
18世紀後期,深水埗佈滿了農田及魚塘,村民在水邊的草寮中飼養和批發售賣鴨子,成行成市,因此該地被稱為「鴨寮」。20世紀初,深水埗納入城市發展,興建街道,鴨寮街因而得名。
俗稱「鴨記」的鴨寮街,自30年代起,便是一條專門售賣二手貨品的街道,曾被視為九龍的嚤囉街。80年代,逐漸發展成著名的電子零件集散地。大廈地舖主要銷售手機、無線電、音響器材等,街上的檔口則有各類廉價貨品發售,如電子配件、連接線、變壓器,亦有舊電器、遊戲機、黑膠唱片等二手貨品。鴨寮街被視為男性遊覽購物的「寶地」,因而有「男人街」之稱,與旺角「女人街」齊名。以地形命名
元州街
原名元洲街,取自「圓洲」──深水埗對開的一個圓形島嶼,20年代初因市區發展而消失。
以其他城市命名
深水埗區內有多條以地方名命名的街道,包括:
北河街
以湖北的北河(酉水)命名;
汝州街
取名自河南省的汝州市,有不少專賣小圓珠配件的店舖,所以亦稱「珠仔街」;
基隆街
取自台灣基隆市,集中售賣衣物配件的店舖,尤以鈕扣為多,因此有「鈕扣街」的別稱;
東京街
是以越南首都河內的舊名東京(Tonkin)命名,而非日本的首都東京(Tokyo)!
以獨特建築物命名
醫局街
是以建於1911年的深水埗公立醫局而得名。醫局原設於深水埗天后廟之內,1930年遷到現址。
具歷史意義的街道取名
界限街從深水埗伸延至九龍城區,又直又長,它紀錄了香港邊界的歷史——1860年,清朝政府將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在劃版圖時,界線是從昂船洲北端起,劃一直線到九龍灣,界線以南的劃入英國管治範圍,由英軍駐守,英方稱為「界限線」(BoundaryLine)。英方為了方便調動軍隊,便由這條「界限線」成T形修築了第一條直達尖沙咀軍營的馬路,稱為羅便臣道,即今天的彌敦道。
1898年,英國政府租借新九龍及新界,這條界限線亦被英方改稱為「舊邊境線」(Old Frontier Line)。當時此界線並非正式道路,至1934年,為配合九龍塘發展以及處理租界內外的地稅問題,港英政府才於此界線上興建「界限街」這條道路。
消失的街道
20年代,通州街及欽州街已是深水埗臨海的街道,後來的大規模填海將海岸線向西伸延,並開闢了新的道路。填海造地令不少新的街道誕生,但發展的同時,一些街道卻消失了,例如海南街(通州街至長沙灣道)、鴻昌街(通州街至大南西街)、廉州道/連州道及平樂道(李鄭屋邨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