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林小婉

沙田老街坊

沙田老街坊

受訪年份 | 2015

從田邊小屋到瀝源邨

婉姐從小在火炭長大。

六十年代的火炭,還真是一片滄海和桑田。鄰近的小朋友大多到火炭公立學校讀書,所以區內的小朋友大都認識,學校裏還養有鱷魚、孔雀同馬騮供學生觀賞學習。幾十年後的今日,因為還是習慣、喜歡住小平房的感覺,搬到村屋居住的婉姐,跟當年一起長大的同學朋友仍常一起打麻雀,翻開老相薄,一幕幕成長記憶泛上心頭。

婉姐小時候住在田邊的小木屋,農閒時婉姐朋友的爸爸擔著兩大桶粥,在崎嶇不平的田間小路叫賣。遠遠才一戶人家,只得村口一間舊式小店,賣麵包、零食、糖果及小玩具,遠處有軍用飛機場、很多租單車的小舖。但只得大圍有酒樓,其實也只是個露天的茶居,但那是一個麵包兩人分,一年只能去兩、三次酒樓的艱難年代,婉姐:「真係想起都辛苦呀!」工業發展,婉姐四、五歲的時候,村口不時有工廠來的車,一響安,才四、五歲的婉姐就跑出去接穿珠、穿膠花等小工作回家幫補家計,「一大早起身就做,飯後又全家立即做,一個月可以賺百幾蚊。出咗糧就買臘腸、米呢類儲糧無錢時吃。做農民,一個颱風農作物就血本無歸,小木屋個屋頂都要吹走,幾乎打大風我哋就住新屋,爸爸要重搭或者修理屋頂嘛!哈哈哈,要努力儲錢未雨綢繆。」

1975年,沙田新市鎮發展,農地都全收了,變成瀝源邨,是香港第一個大型公共屋邨。婉姐舉家搬上樓,當時大家都覺得瀝源邨好漂亮,平台上一片草地,周六日許多人特意來野餐及拍照,有巴士總站,直接通往尖沙咀、佐敦,要出深水埗都方便多了!「最開心處處有瓦遮頭,唔使怕打風!有商場!有超級市場,仲有電梯返屋企!」然後八百伴挑到新城市廣場營業,一家人逛八百伴,已是很大的周末節目。過幾年婉姐小學畢業,到荃灣工業區工作,製衣業的黃金年代,每十五天計一期人工,基本月入數百元,當時瀝源邨屋租才只一百八十元,然後加班起來還「三工」、「五工」計,收入相當不俗。然而當時沙田交通還未完善,她每天由火炭乘村巴到沙田舊墟(今新城市廣場),轉巴士到深水埗嘉頓麵包廠,再由元州街轉車到荃灣工業區上班,全程個多兩個小時,雖然獅子山隧道早在1967年開通了,可是不順路。跟現在的交通差太多了!

返回



其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