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曾坤達

隔田村代表

隔田村代表

受訪年份 | 2015

花燈師傅話當年

隔田村的祠堂裏,懸掛了一台比人高的大花燈,層層相疊,綴滿裝飾,主體呈八角形,每一角貼一幅圖畫紗紙,是傳統花燈格局。

「呢款係中三元咋,唔算大喇。」其中一位村長曾坤達坦言。

他說的是花燈規格,最大叫大八角,大三元次之,中三元再次之,最小叫斗燈。按此製作,便能往店子配上尺碼剛好的紗紙。然後在頂上加冠,底下加座,即使是中三元,亦已龐然。達哥每次做布置,都要爬木梯,掛燈又要拉吊索,非常大陣仗,「所以依家好少地方掛咁大盞燈喇,但我哋同曾大屋都仲有。」兩盞大花燈,皆出自他手,這手藝他自幼學來,幾乎成了碩果僅存。

「我八歲整到而家五十八歲,係呢十幾年先擔正!以前跟叔公學,都係做下欄嘢,破竹、削竹、煮漿糊、黐字……」單單是紮燈架的竹枝,便得來不易,「做主幹嗰四枝竹呀,一定要直。碌竹開出嚟唔夠直,就要吊上樹,綁啲重嘢拉直佢。再唔係用火彈。」做框架的竹篾,要逐條削;貼紗紙的漿糊,要自己煮,把米飯煮個稀巴爛,取其黏力。

那個年代,鄉村人凡事親手做,熱騰騰的飯糊冷卻後,大夥兒便圍在一起做美工字。「用香雞將紙捲成一條條好幼,又剪又屈,黐上花燈,變成一個個凸字,例如百子千孫,立體㗎!幾有氣勢!」來到這年頭,各人已年邁,年輕人又事忙,做不來這些鎖碎。人手砌字早沒了;油燈燈盞,亦已換成電燈泡。幾年前,竹紮燈架也被鋁架取代。但他堅持花燈要做得架勢。

「橫掂轉用鋁架,我就做個拆得開嘅燈冠,等佢大啲、架勢啲。」原來花燈因要進出祠堂,大小受限制,將燈冠變成可拆除、獨立搬運,便能大大加闊,可以貼更多裝飾。

如今達哥做的花燈,自成一格,閃爍花紙、彩色花球、吊穗等層出不窮。傳統細節也顧及,八角燈上那套紗紙,印滿吉祥故事,天官賜福、引福歸堂、捷報連元……大花燈下,按前一年村內男丁出生量,連繫若干斗燈;每盞斗燈再垂掛薑、䓤、芹菜、生菜、芋頭等吉祥物,寓意開枝散葉、聰明伶俐、百子千孫。

盞盞斗燈,對晚輩寄送祝福;其上的大燈,則滿載長輩對承傳的寄望。

返回



其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