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年份 | 2015
雞屎藤與紅團粄
在這年頭,要尋找傳統客家茶粿,已不容易。
來到圍頭、客家兼融的隔田村,打聽再拜託,才找得到芳婆,仍舊在做這細活。
她也不諱言,「好使工夫㗎!雞屎藤摘落嚟,曬乾搣碎佢,搋落粉,包餡料……我叫我新抱做佢都唔做!而家得返我哋幾個婆婆做咋!」
六十年前,婆婆仍是位大姑娘,便從上水錦田客家村嫁過來。由二十歲至今八十歲,她仍念念不忘粄的味道。
粄是客家用語,意即用米製成的糕。故名思義,精髓在那蒸出來軟綿綿熱呼呼的粉糰上。要做得好吃,需調配用料。經典例子是糯米粉溝雞屎藤。
這青綠色藤蔓,醫書說能清熱祛濕消滯,可惜太苦,但原來混入糯米粉拿去蒸,蒸出來顏色烏亮亮,味道亦會變得甘香。
此物,在隔田村曾經俯拾皆是,「我哋村口以前有條河,河邊四圍都係田,啲雞屎藤就爬晒喺度。仲有一種艾草,專黐埋禾田側跟生長,又係長到周圍都係!」未幾河道、農田卻相繼消失,草木隨之漸變稀少。
芳婆當年跟丈夫耕田種禾,稻米僅自給自足,沒收入,惟有轉做花農,夫婦倆分頭出九龍、香港賣花,忙得暈頭轉向,不知不覺整條村便不見了農地。
雖事隔久遠,子女已成人,孫兒皆漸長。其實她從來沒有忘記。
有一年,她在屋後方,用水泥堆成一台燒柴的爐灶。灶頭旁有一塊空地,近年開始種些雞屎藤、粗麻葉等適合做茶粿的植物。
時值仲春,芳婆繫一條花頭巾,冒著大熱頭,瞇起雙眼,在泥土上來回踱步,「清明節前後,呢啲葉就最大塊喇!過咗四月冇㗎喇!」她很開心,要趕忙採葉,曬乾備存。存妥了,還有事忙。原來連墊糕底的蕉葉她都種了。每次要蒸粿子,便要去摘一塊,拿把剪刀,颯颯颯剪成一小片一小片。
芳婆真的很愛這些細藝,一出手便是沒停,茶粿蒸好了,忙不迭介紹,「呢款係壓碎花生芝麻做餡;嗰款落咗眉豆;黃色嗰啲,係糯米粉溝粘米粉溝黃糖。各樣材料各樣味道啦!」她這份心機,村內人皆知,過時過節、嫁娶喜慶,紛來找她,請她用番紅粉搋糯米粉糰,製花生餡的紅團粄,或放進紅糖薑湯做紅湯丸,貪好意頭,又可承傳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