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何慶基
圖片 | 何慶基
凡古遠地方必有神話,而神話及其人物,不單是怪異傳說,亦反映地區部族文化、生存處境。是故神話研究早已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議題。
香港早於石器時代已有人聚居,歷史記載亦可追溯至東晉年代,當時屯門已屯兵,大嶼山亦已有居民,除捕魚業外,造鹽業亦盛極,惹來1187 年南宋派兵奪田,「盡殺島民」1,而大嶼山沿岸,還隱藏另一鮮為人所知的神話。
香港神話
香港有獨特神話人物,名叫盧亭,是半人半魚動物,寄生水陸之間。《廣東新語》說,「有盧亭者,新安大魚山(即今日的大嶼山)與南亭竹沒老萬山(即大嶼山西南萬山群島一帶的小島)多有之。其長如人有牝牡,毛髮焦黄而短,眼睛亦黃面黧黑,尾長寸許……人以為怪競逐之。有得其牝者,與之媱,不能言語,惟笑而已,久之能着衣食五榖……仍沒入水,蓋人魚之無害於人者。」文章以牝牡形容之,指乃外貌不明但質素卓越的雜交物。有島民調玩女盧亭,女盧亭只會儍笑。《太平廣記》形容「海人魚……皮肉白如玉無鱗……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可見當時島民有擄劫女盧亭作性交用。
清朝《嶺南叢述》提及「大奚山三十六嶼……水邊岩穴,多居屹蠻種類,或傳係盧循遺種,今名盧亭,亦曰盧餘」。
原來盧亭本屬東晉叛將盧循部下,公元411 年於番禺興兵北上,兵敗自殺,餘下部屬逃難至大嶼山,故稱為盧餘。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謂「晉賊盧循敗入廣,從舟逃居水上,久之,無所得衣食,生子皆赤體,謂之盧亭。嘗下海捕魚為充食,其人能於水中伏三四日不死,盡化為魚類也。」
盧餘善水性,穿海帶為衣,島民誤以為身體綠色,有傳它們黃髮黃眼,亦有說其肌膚雪白。至於何以變成半人半魚,傳言謂盧循授其愛將「黃天大法」,修煉成妖,魚頭人身。魚頭魚鰓有助久留水中,四肢則便於陸地生活。也有傳盧亭乃蜑家人祖先,或其部族的分支,流落大嶼山而成盧亭。
盧亭有一漂亮傳說,謂「其人能泣珠」2,《述異記》亦指出「其眼能泣,則出珠」。盧亭流淚成珍珠,李商隱的名詩《錦琴》有「蒼海月明珠有淚」句,可能是引喻盧亭的哭泣。
廣東詩人屈大均曾接觸盧亭,作詩覆述,指其肌膚綠色,友善且漂亮,喜用紫藤花裝飾,亦有建茅蘆岸邊,水陸雙棲。3
南北宋朝時天竺杯渡襌師南下屯門蓋青山禪院,有盧亭找禪師施法復回人身。禪師未施法,只作詩以贈,詩云「八方靈石鎮乾坤,又逢赤毛假亂真,漂泊無根天注定,是人是獸皆由心」。4
文化身份
和其他神話英雄不同,盧亭沒開山劈石補青天氣派,只是個命途坎坷、逃難而至,寄居邊陲、備受欺凌、浮游於水陸間的無根者,正好是港人歷史身份的符號:逃難至港、寄居他鄉,避受苦難,存活在兩權力間,從未能決定一己身份的無根族。
筆者深被盧亭這豐富象徵吸引,遂邀請了一群社會學、考古、文化藝術研究者和創作者,策劃盧亭展覽,於1997 年6 月30 日香港回歸的晚上,於香港藝術中心開幕。展覽名為「香港三世書」,述說香港的前世今生,盧亭是這展覽焦點。展覽追溯盧亭的神話、歷史、所受的艱難及壓迫,及其苦難如何伸延至後裔蜑家人上。
展覽包括文獻圖像、古物、學界訪問錄像及藝術家的呼應創作,藉此解說港人文化身份。惟展覽未能引起廣大迴嚮,可能因為盧亭沒足夠說服力,令公眾接受它為香港文化身份標記。
盧亭復活
十多年後盧亭忽然復活。2014 年香港天邊外劇團在愛丁堡藝術節,以盧亭為主角,演出《漁港夢百年》「初入夢鄉」,然後在港演出。2016 年演出二部曲「噩夢連場」和2018 年的第三部曲「大夢初醒」,以盧亭為主角,探討香港的歷史命運及當前處境,引來熾熱討論。
盧亭亦忽然在流行媒體出現。2011 年無線電視的《香港玄案》,以「尋找盧亭人足跡」為題。2014 年香港動漫頻道製作「香港美人魚傳奇:盧亭」於網上發表。2016 年周星馳電影《美人魚》,分別有三位評論人指出,電影主角實乃盧亭,旨在論述香港文化身份。5 這半人半魚神話人物,已被廣泛接納為香港地方傳說和文化標誌,也反映回歸後港人渴求確立自我文化身份。
至今仍有傳聞謂仍有盧亭活躍大嶼山一帶,曾有西報大幅報導6,有漁民捕獲盧亭,報導中有照片顯示大批市民在碼頭等候漁船泊岸,惟到埗後漁民已放走盧亭。蜑家傳說中,捕捉盧亭乃冒犯祖先,定會帶來厄運。
據說於大嶼山南,午夜時仍有盧亭出現,常被誤認是白海豚。至於他日大嶼山填海大工程,會對盧亭的存亡有何影響,則不得而知了。
1 有關事件,記載於《宋史》卷三十七〈寧宗本紀一〉。
2 引述自《捜神記》。
3 屈大鈞詩云「老萬山中多盧亭,雌雄一一皆人形。綠毛遍身只留面,半遮下體松皮青。攀船三兩不肯去,投以酒食聲咿嚶。紛紛將魚來獻客,穿腮紫藤花無名。生食諸魚不煙火,一大鱸魚持向我。殷勤更慾求香醪,雌者腰身時嫋娜。在山知不是人魚,乃是魚人山上居。編茅作屋數千百,海上漁村多不如。」
4 詩中赤毛是指荷蘭人,後來泛指歐洲人,而荷蘭人於明朝期間始來華,除非禪師能預見未來,否則並非禪師之作,乃是其後民間傳說而已。
5 三篇評論分別是國內奇愛博士〈我猜你們大多根本沒看懂《美人魚》:周星馳的香港意識〉,猴魔驢的〈破23億的《美人魚》,原來講的是港人〉和香港Lo的〈同場加映:美人魚與盧亭的不同下場〉。
6 1993年10月13日《南華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