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本土語言?多數香港人都會答:廣東話。但是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的劉鎮發會長卻告訴我們: 「廣東話不算本土語言,圍頭話和客家話才是。」
根據劉會長的定義,本土語言是1841 年英國還未對香港進行殖民統治之前,香港人使用的語言,主要指圍頭話和客家話。當中,要數圍頭話歷史最悠久,約八百年前由鄧氏帶來香港,而客家話則是在清初時期由客家移民帶來。而廣府話則是香港開埠以後,廣州商人到香港經商時帶入,當時使用廣府話的群體只算少數,而新界約有一半人使用圍頭話,超過四成人使用客家話,餘下的不足一成人則由多種語言群體組成。因此,如果家中長輩只用圍頭話或是客家話,千萬不能取笑他們不會說廣東話,因為「不識廣東話, 反而才是老香港」。
不過,現在的圍頭話、客家話甚少傳給下一代,根據劉會長的觀察,懂得聽和說本土語言的人大多超過四十歲。「所有原居民語言都屬於瀕危,如果用年齡推斷,三十年後便無人識講這些本土語言了。」劉鎮發說來不無感慨。除了圍頭話、客家話,香港還有一些小眾的本土語言,例如東平洲的東平洲話、汀角村的汀角話、元朗水蕉新村的平婆話,因為環境特殊, 雖然語言的使用者不多,卻意外地保存下來。自從城市化之後,村民同外界有更多的接觸,很容易會受到影響,劉會長表示:「使用語言也會有虛榮心, 人們會因為轉講『文明話』而放棄自己的語言。」
最後,劉鎮發更直言對保育這些本土語言不表樂觀, 皆因年輕一輩沒有學習的誘因。無論教育還是家庭,也沒有學習的機會和平台,現在唯有堅持田野考察和進行紀錄,盡最大的努力留下本土語言的「痕跡」。
劉鎮發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會長
(刊於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