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松炎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
現代的新市鎮發展,不但受到現有居民的強烈反對,更遭環保團體指責為破壞環境、毀滅農業的發展模式,主要因為現今的新市鎮規劃,是一種由上而下,先把現時居民的生活連根拔起,再強行把規劃師的一套城市發展計劃橫空植入,再軟硬兼施地把城市人口大規模遷入,形成一處沒有歷史、文化,沒有生計、人情的「悲情城市」。
反觀傳統新界粉嶺聯和墟的發展歷史,見證一段由下而上,由村民自發推動,因農村的發展需要而啟動的墟市發展,繼而吸引更多居民自願搬入,形成有規模的新市鎮,既保留原有村落歷史文化,亦發揮鄰里互助精神,達至社區關懷,城鄉共融,堪稱典範。
聯和墟稱得上是香港最早的新市鎮,自戰後19 4 8 年開始向政府申請,至1952 年正式啟用,比政府最早的荃灣新市鎮計劃還要早,而且是發展新界新市鎮中最早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的試驗項目,下開以後60 年公私營合作發展的制度和模式,是研究香港城市發展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頁。
聯和墟其實不止是一處墟市,更包括社區設施,住宅及商業樓宇,甚至有娛樂場所,稱得上是一個市鎮。其總地盤面積合計6 公頃,當時地價為每平方呎港元2.67, 合共16 萬元。發展項目中包括最為人熟悉的聯和街市,佔地4 3, 2 0 0 平方呎,這個街市就是經常被人誤會為聯和墟發展項目的全部。其實,第一份設計圖則就已經把地盤分成由6 條街道縱橫交錯而成的小社區,包括各式唐樓商鋪,甚至設計有公廁、醫局和消防局,還有戲院、車位;後來還蓋了佔地六萬呎的百多間小白屋, 仿佛就是一個新市鎮。
然而,整個發展項目,由規劃、設計、籌募建築費用、徵地、建造,以至出售和管理,都由村民成立的聯和置業有限公司一手包辦,而政府只參與審批及協商更改地契條款,是香港新界歷史上首次由下而上的城市發展項目。
最鮮為人知的卻是中間峰迴路轉的公私營合作安排,這亦見證了新界首宗公私營合作發展項目的實驗與磨合。該發展模式由最初政府只出售部分土地,收取補地價後批准更改土地用途之外,其餘全部由村民自行規劃發展;到後來政府高度介入,直接主導發展,把土地及已發展物業全部收回,再把墟市和村屋交由私人經營, 維持「在地」農產銷售及公秤分成等原有農村文化,但改由政府負責提供社區基建及交通配套,形成一種獨特的「村民規劃設計,政府配合基建」的新發展模式。這與今天由規劃署規劃設計,先把村民趕走,再把土地交給囤地者或發展商發展,最後出售給市區買家的做法, 真有天壤之別。
(刊於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