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本土農業

食品安全與在地發展

食品安全與在地發展

菜農趁天未光,便拿著蔬菜瓜果去擺檔。

菜農趁天未光,便拿著蔬菜瓜果去擺檔。

昔日農地靠近墟市,方便農作物的交易。

昔日農地靠近墟市,方便農作物的交易。

文字 | 陳淑美、姚偉彤
導師 | 姚松炎博士

研究報告撮要 

根據漁護署最新數字,在我們日常進食的蔬菜中, 超過九成來自內地,本地蔬菜自給率則不夠2%。然而,內地進口蔬菜殘留農藥新聞時有所聞,令不少市民關注食品安全這個議題。而專家亦指出,全球糧食供應在全球暖化下波動,其價格也將愈來愈高, 若香港依然極度倚賴進口食品,或會出現食物危機。近年台灣以至本地也開始提倡「在地生活」,倡議本地產、本地銷的方法,正正就是加緊了農業與社區的扣連。這種扣連模式加上有機耕作,可體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研究報告透過訪問有關本地農業生產、分銷的民間機構和政府部門,搜集和整理本地農業的概況,了解現時本地農業所得的支援和規範,亦實地探訪了本地的農場、有機農墟、蔬菜批發市場和街市,並借助文獻,探討和了解有機或常規農產品從生產到分銷的過程和關係。報告會對現時本港及進口蔬菜分銷方法作出分析,並從中推算和比較本土在地分銷方法, 與其他現行的分銷方法對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再探討現時最能夠持續地維持緊密農業與社區關係的分銷方法。最後是台灣農業的個案研究,從而了解當地官方以及民間支持農業的狀況。

善用土地減三成固體廢物 

本研究結果主要有四:首先,只要農業生產與消費者之間維持不多於一個的中間人,就可有效追蹤和監察蔬菜的品質與安全性。其次,若將蔬菜生產地移師本地,完全善用24 公頃土地作本土在地農業,香港每天可減少約3 成的固體廢物,並可減少約701 噸的二氧化碳排放。而每增加6 噸本地蔬菜供應取代進口蔬菜,亦可至少減少599.5 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最後,有機農墟除了比起其他兩個分銷方式,即蔬菜統營處和共同購買,更能與消費者建立關係外,亦能為農夫賺取多接近6 倍的收入,故是本地農業最可取的分銷方法。另外,我們亦參考了台灣的農業例子,發現台灣農業在自給率從以往80% 跌至30%下,後得到政府明確政策以及民間各團體包括企業、民宿、非牟利機構等支援,使當地垂危的農業開始回復,並出現多元的景象。

總括來說,要真正加緊本地的農社扣連,除了從分銷方法著手,更應先擴大本地農業生產的源頭,才能發展出更多與消費者的扣連。對於增加香港的農地,本地農夫、消費者、學者等民間聲音都提出了相同的訴求,而與台灣對比之下,香港就獨欠政府的領導與有力的支持。

(刊於2014年)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