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鶴藪白

鶴藪村靠山環水,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加上農夫的精心照料,難怪出產的白菜譽滿香江。

鶴藪村靠山環水,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加上農夫的精心照料,難怪出產的白菜譽滿香江。

原文摘錄自陳曉蕾《有米》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粉嶺鶴藪村有一位姓鄧的叔公,種的白菜與別不同,很受歡迎,售價是其他白菜的兩倍。後來鄧公把種子分給村民,這白菜漸漸成為村中特產,外間稱為「鶴藪白」。

有說這白菜是上海人在粉嶺種「塔菜」(塌菜), 與「黑葉白菜」雜交後,也有說是本地「江門白」和「匙羹白」雜交。八十年代是鶴藪白的全盛期, 菜販主動預訂、假日遊人也會進村購買,村民完全不用把鶴藪白拿出市場賣。

無論村民多小心保管鶴藪白的種子,還是有部份流出村外,奇怪是,其他地方種的,味道就是不一樣。有說鶴藪村在打鼓嶺四面環山,祇有北面有一片開闊土地,溫差比較大,夜裡天冷, 白菜呼吸不那麼旺盛,消耗的能量相對減少, 因而累積更多糖份。

八十年代中期,鶴藪村民年紀大的退休,年輕的不是轉行,便是移居海外,地道的鶴藪白亦隨之消失。

(刊於2014年)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