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農墟研究

為人熟悉的大埔墟,自清末起,商舖墟市林立,人流暢旺。營商買賣亦為不少人帶來財富。圖為三十年代的大埔富善街市集。

為人熟悉的大埔墟,自清末起,商舖墟市林立,人流暢旺。營商買賣亦為不少人帶來財富。圖為三十年代的大埔富善街市集。

城市化之下,昔日趁墟文化,演變成平民夜市。圖為七十年代的上環大笪地。

城市化之下,昔日趁墟文化,演變成平民夜市。圖為七十年代的上環大笪地。

天秀墟雖然在地理上鄰近大型屋邨,但並未為其帶來明顯優勢。

天秀墟雖然在地理上鄰近大型屋邨,但並未為其帶來明顯優勢。

墟內的佈局,已有劃一整齊的檔口,保留暢通的通道。

墟內的佈局,已有劃一整齊的檔口,保留暢通的通道。

文字 | 鄭雪妍、劉仕豪
導師 | 姚松炎博士

研究目標是透過研究香港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墟市,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古墟、城市規劃型墟市、現代墟市進行分析及比較,歸納出墟市的成功條件,以及從中引申出墟市的價值和文化。

從香港的墟市發展歷史中,本報告總共參考了七個不同的墟市。當中包括代表古墟的大埔新舊墟、石湖墟;代表城市規劃型墟市的聯和墟;現代墟市例子中的上環大笪地、黃大仙騰龍墟、天水圍天秀墟; 同時現代的農墟亦是本研究其中一個研究對象。以時間線為軸心而分屬於三個不同時間點的這七個墟市,本研究將透過分析和比較這些墟市的個案, 看出墟市在不同時代背景所面對的困難和營運的考量,並透過比較他們的成敗關鍵以找出墟市在不同時間和設定下應有的本質和價值。

研究結果顯示出在不同時代背景,墟市若要成功需有三個共同的要素。首先,「在地」是墟市成功的一個重要元素。從墟市設置地點的考量,以及其周遭所擁有的客源及供應得知,一個成功的墟市應該設立在人流暢旺之地,周邊有充裕的生產提供及購買力, 達致自給自足的基本條件,是墟市能夠持續營運的一個重要因素。本研究發現「在地」有三種方法: 包括將墟市設於生產地旁;將居民、購買力設在到墟市旁;或者將整條生產線搬到墟市旁。有充足的貨源及人流購買力,是墟市成功的一大重要元素。

然而,若未能得到上述條件,而要在一個與人流及生產線均疏遠的位置立地成墟,就需要考慮到競爭力和交通成本的問題。本研究發現,為彌補交通成本和避免與原有經濟圈競爭,墟市便需要擁有主題特色:這亦是墟市成功的第二大因素。透過建立墟市的個性與特色,相信能鞏固一定的消費群和利潤,從而吸引遠處的生產商及消費力, 使其願意付出相對較高的交通成本到墟市購物。

最後,第三個重要的成功因素,墟市管理者需維持對墟市的基本管理及願意承擔部份商戶的經營風險。管理者可透過公秤制度讓租戶與賣家分擔風險,提高營業動機及鼓勵墟內之良性競爭,使墟市不但讓個體租戶易於創業,更能讓消費者買到品質較高的產品,整個購物體驗也較有人情味。

其實墟市的價值,在於體驗社區自給自足的優勢、又同時能給予創業機會、鼓勵品質競爭及提供多一個消費途徑供市民享用。本研究亦發現,現代農墟有着承傳傳統墟市的文化與價值的角色, 配合基本管理以鼓勵墟市內的競爭,農墟有望成為發展墟市的未來方向。期望政府在未來能對農墟多加支援,使墟市的價值與文化能夠傳承下去。

(刊於2014年)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