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的話

離島感覺

我在塘西出生,多年來倚著地下鐵路行走。作為城市人,我對離島一直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感覺。離島,有自己的氛圍。少點廢氣、多點天空、人聲稀少、狗聲嘹亮。有些東西,離島有,城市沒有,或者大家都有,但內容大異。例如傳說。

寶物傳說

1938 年,考古學家和精武體育會創辦人陳公哲出版了全球第一本用中文寫作的香港旅遊書籍《香港指南》。《指南》卷首指出:香港沿海島嶼曾發現石、銅、陶、玉等古物,足證四、五千年前已有居民,而唐宋間船舶多經此道,並受災沉船,據說在島的周圍流落眾多寶物。

然後清中葉開始,華南地區動亂頻起,海盜橫行,兵賊大戰之後,在離島留下各種有關海盜挖洞、人魚登岸的傳說。

他者想像

島的傳說,是香港故事的原點。有趣的是,《香港指南》序言再說,往後香港故事的發展,逐漸超越原點,走出離島,步入城市──「香港於百年前原為海盜出沒之荒島」,「自割歸英國後,積極經營,漸成重要商埠,為東方大港之一」。

《指南》出版五十年後,東方大港進一步蛻變成香港奇蹟,經濟欣欣向榮。在這時期,城市跟離島開始載著兩種共生而又略帶張力的想像。

在這想像中,離島相對城市,屬後勤地帶,也是半個「他者」。城市專責發展,離島主修生活。城市發達,離島不太發達。城市人忙裏偷閒,會到離島一遊,暫離廢氣,接近白雲。與此同時,離島也提醒城市,日光可長可短,生活可快可慢。離島的寺院、廟宇、水鄉、太平清醮、家庭老店、漁農各業,見證了(香港式的)時代變遷,同時向大家示範,物質發展之外,還有人文的道理。

未來願景

當然,幾個離島,際遇不一,例如新機場和東涌屋苑落成後,大嶼山跟坪洲相比,有不同的格局。

早一陣,為了盤點時代變遷的格局,到坪洲訪友。在街坊老店吃過只此一家的布拉腸粉後,五人一行,由海邊大街出發,漫步行上手指山,拐過樹木,避開叢林,不消半句鐘,到達島民暱稱的打咭景點「天涯海角」。眼前是二百七十度無遮無掩的無敵大海景。那天我們是唯一的訪客。眾人倚坡斜站,和風貼面,大海包圍,身後有早已遺忘的小島舊事,抬頭是豁然開朗的藍天白雲。友人提醒我,若干年後,前面將會填海,據說如果一切順利,一代人的願景,將在一個新建的大嶼海島上展現。

百寶圖

離島感覺,是傳說與想像,原點加願景的總和。這份感覺,不易理順,但可以稍微行近。

今天,文化葫蘆由中環的摩天輪底下出發,行近離島。「百寶圖」展覽將會跟大家細數傳說,然後乘船出海,登上離島,努力尋寶,如實記載。它會記下在一段不長不短的時間,有一群人曾經在一眾島嶼之上,努力求生,大膽想像,期間遭逢種種曲折的際遇,留下不少比金銀更迂迴豐厚的建築、風俗和人文事蹟。並由此鼓勵下一代摸索新的願景。

「百寶圖」能夠順利製成,有賴眾多朋友在過去幾個月出力協助。當中,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舉足輕重,值得一記再記。


吳俊雄
文化葫蘆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