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場工藝家 - 蔡福記

創辦人 | 蔡春福
現任老闆 | 蔡昌壽
受訪年份 | 2011

工廈中的琴音

蔡昌壽師傅的造琴工場「蔡福記」,戰前落腳西環,多番搬遷,現落戶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一前一後兩個工廈單位打通,一邊用來招待顧客,置有酸枝木椅,古意盎然。門後是造琴工場,堆放了不少塵封木材,看似雜亂卻件件是寶。因為「古木成就良琴」,每逢有老宅舊廟拆卸,被人視作垃圾的門、柱或樑,都以寶物姿態進駐於此。

「一塊木板要風乾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製出一張好的古琴來,古木難求,大家都到處去搜尋。」蔡師傅說。古琴藝術在香港是稀有之物,懂彈的只有二百人,全都認識蔡師傅,因為他是全港唯一的古琴製造兼維修師傅,是蔡福記第三代傳人。每逢周末,都有學生紛紛前來學造古琴——「他們偶然還會走到郊外,在山林景致中,演奏琴曲寫詩靜坐。」七十多歲的蔡師傅說。工場的裏裏外外,由他獨力支撐,他笑言兒女都沒有興趣繼承手藝,向他求教的,卻是漢學家、教授等。

內地製造樂器便宜,但識貨之人會找他們——「我們一座古琴由二至十萬不等,視乎木頭的年份、題字刻字質素等,是鬥質素。」當造一張古琴起碼要二百個基本工時,蔡師傅從來不視它為一件製成品,反而是一道延續琴匠和琴人溝通的橋樑。「最緊要有共鳴嘛。」蔡師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