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場介紹

展覽場地1

香港的客家圍村大多以「圍壟屋」的形態出現,中軸置有祠堂供奉祖先。至於福建閩西一帶,則有聞名的「客家土樓」,部份更以圓形的建築組群呈現,別樹一格,並於2008年與福建南靖、永定、華安三縣的土樓群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雖然兩者形式上有別,但都保留強烈的客家文化特色和風貌,可說是一脈相承。

是次展覽,客家文化正好是主題之一,適逢主展場位處荃灣公園的圓形廣場,靈機一觸下,我們嘗試借用圓形的「客家土樓」外型,加上香港傳統的竹棚工藝,搭建一座大型的圓形展覽館,不但希望配合主題需要,更能將民間竹搭工藝與土樓的獨特建築風格結合。

面對藍巴勒海峽的海濱,清風送爽,希望這座型態獨特的臨時展覽館為市民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

展覽場地2

老圍村

荃灣古名「淺灣」,取自區內最古老的客家村「淺灣圍」,即現今的老圍村。老圍村屹立區內三百年,不但見證清初廢除「遷界令」的歷史,又擁有近百所古樸清幽的廟宇。作為展覽的外圍展場,老圍公立學校籃球場展示了知名藝術家王天仁先生與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一班學生的木雕創作,展現客家文化與荃灣的自然景觀。希望市民在參觀展覽之餘,也能趁機走近自然以及位處城市邊緣的客家村落和廟宇。

展覽場地3

三棟屋博物館

三棟屋博物館原本是三棟屋村,由陳氏在十八世紀來到淺灣(荃灣古稱)所建,是典型的客家圍村建築。借這所充滿客家色彩及歷史感的博物館,我們邀來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園境建築學部師生以土地為題,創作一系列的城市裝置。並把荃灣及葵青區分別以「城、鄉、郊」分類,企圖解釋及探討城市的生態景觀,呈現並訴說不同景觀的故事,以及它們各自的角色和價值,希望市民藉此反思人與城市、鄉、郊的互動關係。

荃灣大會堂+沙咀道

荃灣的文娛康樂的發展比新界其他地區要早。荃灣大會堂早於1 9 8 0 年落成啟用,是新界區首個演藝場地;沙咀道遊樂場又是荃灣藝術節、年宵市場、中秋節綵燈會等文康活動的主要場地。兩處地方可謂見證了荃灣的文康發展。適逢第二十五屆荃灣藝術節也在此舉行,我們有幸參與這個社區自發舉辦文康活動的傳統,展示出一批由卡板製成的藝術品,與荃灣區內及與區外市民同樂。

港鐵「藝術之旅」

交通的發展往往為地區發展裝上引擎,而地鐵的到來亦為荃灣決定了市中心的位置。我們的計劃亦沿著地鐵線從第一屆的中上環,到第二屆的深水埗,再走到荃灣站及荃灣西站。港鐵「藝術之旅」一直為腳步匆忙的市民提供藝術欣賞的途徑和機會,今次的計劃中,我們獲邀參加港鐵「藝術之旅」,在上環站及調景嶺站展出部份的藝術品,希望乘客可以在旅途中稍停腳步,駐足欣賞這些別具心思的學生作品,了解荃灣區的特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