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偉恆

蕭偉恆

蕭偉恆

W: www.siuwaihang.net

道路的肖像

如要說起香港的殖民歷史,香港島總會是佔據許多篇章。而發展較晚的九龍半島,其實在十九世紀中旬已有發展。當中數條主要街道已有百多年歷史,其價值和意義不比港島的遜色。「道路的肖像」藉著歷史圖片及文檔,勾勒出那些被匆忙歲月蓋過的歷史,令埋藏於街道間的人物,如像今天重遇昨日消逝的黃昏。

展品尺寸 | /
材料 | 數碼打印

個人簡介

蕭偉恆一直從事攝影及多媒體創作,作品呈現對社會的關注及對影像媒介的反思。蕭氏於2018年獲得香港人權藝術獎;2016 年及 2014年分別獲得 WYNG 大師攝影獎,更在 2016 年榮獲第二十一屆 ifva 藝術家新秀獎。蕭偉恒的作品曾於香港、美國、台灣及中國等地展出。藝術家現居香港,同時致力藝術教育,任教於各大專院校及藝術機構。

 

愛德華八世 

愛德華八世(1894年6月23日-1972年5月28日),英國及大英帝國各自治領國王,印度皇帝,1936年1月20日即位,同年12月11日退位。

德華八世16歲生日時(亦為其父即位九周後)受封為威爾斯親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其於英國陸軍服役,於青年時期代其父親訪問海外諸多國家地區。

1922年到訪香港,參觀了原名「宜華徑」的興建工程。為紀念此事,香港政府將道路命名為「愛德華皇子道」,其後又被改為「英皇子道」。後來為免與東區的英皇道兩者混淆,再改為「太子道」

1936年年初喬治五世過世,愛德華即位為王(42歲)。在位數月後他向美籍名流華里絲·辛普森(已一次離異,並尋求第二次離異)求婚,引發憲政危機。英國政教界反對這一婚事,認為民眾無法接受兩度離異且前夫均在世者將成為王后這一現實。愛德華意識到若堅持同辛普森成婚,首相鮑德溫及其政府將集體辭職,觸發大選,違背國王政治中立立憲君主的憲政方針。最終他選擇退位,和辛普森關係繼續,其王位由其弟艾伯特(喬治六世)繼承。愛德華總共在位326日,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君主之一。

退位後的愛德華受封溫莎公爵。辛普森第二次離婚手續完結後,愛德華於1937年6月3日與其在法國成婚;同年夫妻二人巡訪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愛德華起初駐於英國駐法國軍事使團,但後被私下指控為納粹主義同情者,故被調離歐洲,至巴哈馬任總督。戰後愛德華退休並在法國度過餘生。

 

加拿芬

加拿芬 (1831年6月24日-1890年6月29日)。英國政治家,保守黨政府中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成員,試圖在英國海外領地中建立聯邦式的自治政體。1849年襲其父伯爵爵位。1858—1859年任殖民地事務副大臣,1866—1867年和1874—1878年兩度任殖民大臣。在索爾茲伯里第一屆內閣(1885—1886)中,他出任愛爾蘭總督。

 

諾士佛

第一諾士佛子爵(1825年8月3日至1914年1月29日),1873年至1888年被稱為亨利·霍蘭德爵士,1888年至1895年被稱為諾士佛勳爵,是英國保守派政治家,最著名的是在職1887年至1892年擔任殖民地國務卿。

1870年,諾士佛成為殖民地副部長,一直服務到1874年。1873年,他的父親繼任第二任男爵,繼而當選保守黨議員。在梳士巴利勳爵的第一任政府(1885-1886年)中,諾士佛擔任財政部財政秘書,然後擔任教育委員會副主席。在索爾茲伯里第二部委(1886-1887)成立之初,他再次擔任這一職務,但不久就被提拔為殖民地秘書(1887年1月)。

作為殖民地大臣,諾士佛主要是與南非事務有關,他是殖民大臣,於1887年授予塞西爾·羅德斯(Cecil Rhodes)的英屬南非公司憲章。1888年,他被提升為貴族,成為帕納蒂尼郡諾特福德的納特福德男爵。切斯特。 1895年,索爾茲伯里的新政府未包括諾士福德。同年,當他被任命為切斯特帕拉蒂尼郡諾斯福德的子爵納斯福德時,又獲得了榮譽。

 

柯士甸

柯士甸,(1812年8月7日-1900年7月25日)英屬圭亞那農場商人和英國殖民地官員,早年曾在英屬圭亞那經營蔗園,1840年至1844年一度移民英國,1849年加入英屬圭亞那政府,先後出任署理領薪裁判官、助理政府秘書、署理政府秘書和入境事務首席代表,1858年獲派往香港任職駐華首席代表,負責招聘華工到圭亞那。1868年調任香港輔政司,在任10年間,先後歷仕麥當奴爵士、堅尼地爵士和軒尼詩爵士三任港督,在任內,他有份修建港督山頂別墅,以及開拓九龍發展,1870年代興建柯士甸道,香港多處地方均以他命名。柯士甸任內鼓勵在香港任職的英國公務員學習中文和華語,改善官員與市民溝通不便的問題。柯士甸在1876年獲勳CMG勳銜,是香港開埠以來第一位獲此勳銜的輔政司。1878年從港府退休,定居英國,1900年逝世。

 

彌敦

彌敦爵士(任期1904年–1907年)

彌敦在1904年抵港履任第十三任香港總督,接替護督梅含理。在任港督期間,彌敦見證了香港交通的顯著發展。例如在他履新後第二日,即1904年7月30日,貫通香港島北部的香港電車正式通車。在1905年,香港立法局通過港府興建九廣鐵路的計劃,並在1906年正式開展英段鐵路的工程。至於華段鐵路方面,工程則在1907年開始,當時清朝官員原擬華段鐵路經過惠州,但彌敦以他從工兵隊學到的專業知識,建議兩廣官員把鐵路線改經東莞,最終得到了當局同意。

1906年,香港又引入了第一輛單層巴士。同年決定展開一項工程,將油麻地一帶的山巒夷為平地。這項移山工程甚為浩大,港府要至1926年才將山巒完全夷平。而大型的移山工程,為港府從中開辟出不少土地,對九龍半島日後的急速發展影響甚大。在移山工程進行期間,彌敦又大力開辟九龍的幹道,他除了大幅擴建羅便臣道(今彌敦道),使之連接窩打老道,成為區內主要幹道。

彌敦在1907年4月20日卸任港督,並出發到南非的納塔爾出任總督,至1909年12月23日卸任,期間,他曾在1909年取得了中校軍階。

隨後,1909年,香港政府決定把原名羅便臣道更名為彌敦道,以紀念擴建該路的香港總督彌敦爵士。

九廣鐵路的興建歷經多年,到1910年,即港督盧嘉爵士任內才正式通車。

 

梳士巴利

梳士巴利侯爵,(1830年2月3日-1903年8月22日),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曾三次出任首相,任相時間合共13年,是英國在20世紀中的第一位首相和最後一位來自上議院的首相。

1874年,迪斯雷利上台執政,梳士巴利侯爵加入政府,再次出任印度大臣。 1878年,他獲任為外務大臣,到柏林參加會議,在會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不過,他對迪斯雷利親奧斯曼的政策有所保留。 1880年,保守黨在大選中失利下台。次年,迪斯雷利逝世。梳士巴利侯爵因此取代了迪斯雷利,出任上議院保守黨領袖,而下議院保守黨領袖則由斯塔福德·諾斯古德爵士出任。 1885年6月,自由黨黨魁威廉·格萊斯頓辭去首相職務,他因此取代格萊斯頓,上台執政至次年1月。下台後,梳士巴利侯爵與自由統一黨結成了聯盟,以反對格萊斯頓支持的愛爾蘭自治(Irish Home Rule)結果在同年7月的大選中勝出,再次上台執政。 1892年,雖然,自由統一黨在大選中取得了最多選票、最多席位,但是,格萊斯頓仍然能藉助愛爾蘭民族主義政黨的力量上台執政,組成弱勢政府。 1895年,自由黨在大選中遭到失敗,梳士巴利侯爵再次出任首相,任內對布爾人宣戰,開始了第二次波耳戰爭。執政黨聯盟在1900年大選中取得了勝利,他一直擔任首相到1902年。梳士巴利侯爵的繼任人是他的侄子阿瑟·貝爾福。他本人在1903年逝世。

 

金巴利

金巴利道在1987/8 年已有記錄,以英國殖民地大臣金巴利伯爵(任期1870年–1874年及1880年–1882年)命名。1905年此道路伸延至天文台道及柯士甸道

 

瑪嘉烈

瑪嘉烈公主(1930年8月21日-2002年2月9日),是喬治六世和伊莉莎白王后所生的小女兒,為現仼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之妹。

瑪嘉烈在父王喬治六世駕崩後,與母親離開白金漢宮遷入克拉倫斯宮,而長姊伊莉莎白二世遷入白金漢宮時,彼德·唐森受命為負責她母親一家財務的總管。

1953年,唐森與元配辦理離婚,向瑪嘉烈求婚,女方答應,並向長姊表達她有與唐森成婚的心願。瑪麗王后去世不久後,長姊伊莉莎白二世即將舉行加冕典禮;此後女王需要巡視大英國協的各個成員國和領土因此把瑪嘉烈的婚事延後一年。她將唐森調職進入白金漢宮。大英國協的成員國首相們一致反對這件婚事,而且國會無從批准一個英國國教會不認可的婚姻;除非瑪嘉烈放棄繼承權。不久,立場接近民眾的報社則展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教會教誨或政府意見如何,部份公民支持或尊重瑪嘉烈自己的選擇。兩年後,瑪嘉烈退讓。

1960年,瑪嘉烈與一位攝影師-安東尼·阿姆斯壯-瓊斯成婚。1961年,瑪嘉烈之夫婿受爵為史諾登伯爵,瑪嘉烈的尊稱也從公主殿下更為史諾登伯爵夫人。兩人的婚姻使瑪嘉烈開始為英國王室執行義務。

1966年,瑪嘉烈訪問香港,適逢楠道的延長工程完成。為紀念此事,香港政府將楠道改名為公主道。

在1970年代起,瑪嘉烈與阿姆斯壯-瓊斯感情生變,卒於1978年離婚。

瑪嘉烈長期抽菸的習慣使她晚年的身體狀況不佳。最後因第二度中風帶來的心臟問題而於2002年2月9日6點30分在愛德華七世醫院睡夢中安然去世。 喪禮在同月15日、即她父王喪禮的50週年,按她的意願以私人形式舉行,即只有親友參與。 與大部分王室成員不同,她的遺體被火化,骨灰隨後安葬在父王遺體旁。

返回



其他藝術家及參展單位